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长征在甘肃的历程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长征在甘肃的历程
确定革命大本营 长征落脚到陕甘
迎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油画)

俄界会议会址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哈达铺的邮政代办所旧址全貌

仙人桥——毛泽东长征经过的古桥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实行战略大转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后,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于1935年9月到达长征的第十个省份——甘肃。
“我们需要团结,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要”
在甘肃迭部县达拉乡境内,有一个藏族村庄,坐北朝南,一条清溪缓缓流过,村庄的西南有八座山峰突起半空,十分壮观,村名藏语称高吉。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路过甘肃的第一站——俄界。
1935年9月11日,历经艰辛走出雪山草地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率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和彭德怀、李富春率领的红三军团,从四川的牙弄进入甘南迭部境内的俄界村。此前,在一、四方面军两河口会师之后,张国焘很快就掌握了中央红军的“家底”:一方面军两万余人,衣衫褴褛,无粮无药,而他的四方面军八万余人,且人强马壮。李德在回忆中写道:“他像主人待客一样接待了我们,他的举止十分自信,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军事优势及行政权力。”军事力量的悬殊,让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急剧膨胀,他后来拒绝接受党中央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方针。
此时,中国工农红军面临重大危机。9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紧急扩大会议。会议阐述了中央一直坚持的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北上的战略方针,分析了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错误主张及红军今后的任务与到达甘南后新的战略方针。在揭露和批判张国焘的退却主义、军阀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错误的同时,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张国焘同志与中央绝大多数同志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必须采取一切具体办法去纠正张国焘同志的严重错误。”“号召红四方面军中的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这种倾向作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和红军。”为了继续教育和挽救张国焘,这个决定没有向全党公布。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今后的战略计划:北上红军经过陕北、甘东北,先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创造根据地,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
俄界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小组,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会议通过了攻打天险腊子口的决定和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议,决定将红一、三军和军委直属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我们需要团结,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要。”这是毛泽东在俄界会议结束时总结发言中的一句话。在俄界这个小小的村落,中共中央化解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历史,把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定格在了这里。俄界,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地名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稼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
红军进入达拉沟后,正逢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难行,沟深谷狭,桥身栈道残损不堪,大队人马很难快速通过。这里是藏族土司杨积庆所辖之处。早在俄界会议之前,杨积庆就得到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电报,要他在沿迭部达拉沟一线各峡谷关口部署兵力堵截红军,坚壁清野,协同鲁大昌的第十四师将缺衣少粮、疲惫困乏的红军围歼于深山峡谷之中。
进入藏区的红军此刻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红军战士衣食无着,已经饥疲到极点。杨土司对红军态度如何决断,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军的北上行动。
为争取藏族群众,红军宣传员在沿途岩石上,写下“北上抗日,夺回失地”“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番民组织自己的政府自己管事”等多幅标语,通过藏族通司(翻译)向藏族群众表达红军的抗日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扩大影响。食用了藏民的羊只,红军就将银元和宰杀后的羊皮以及道歉的纸条放在一起,留给主人。离开时,将住过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切物品都摆放在原处。一户群众外逃时将一口大锅丢弃在草丛中,红军帮助洗干净,盛满清水放回原处。一位病重的藏族老大妈留在村子里,红军为她治病,问寒问暖……
严守纪律的红军,在卓尼土司面前展现出了迥然不同于国民党军阀的军容风貌。红军虽在极端困境下仍不失仁义之师的本色,爱民亲民的群众路线,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让传承了近五百年土司制度的继承人杨积庆顿感耳目一新。他从这支队伍里,看到了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焕然复兴的希望。
杨积庆思想开明,善于审时度势。虽被国民党政府委以洮岷路游击司令一职,但他对国民党政府并不信任,与长期盘踞在岷县的国民党军阀鲁大昌的矛盾很深。对鲁大昌,他表面应付,暗中密令部下不打红军,并给红军以帮助。崔谷仓是杨积庆的粮仓之一,储藏着20多万公斤粮食。红军到时,该仓没有烧毁,也没有转移粮食,因为杨积庆此前已有命令:“不要打,不要抢红军,开仓放粮。”土司委派的仓官和守仓的藏民借故避开,躲进了深山老林。这些粮食充分解决了红军粮草不足、人困马乏的燃眉之急,为红军突破腊子口,顺利长征过境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总政治部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在粮仓的仓板上写下了“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稼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的告示,并在仓内留下江西省苏维埃纸币两捆,作为粮款。
#p#分页标题#e#党中央和红军在甘南藏区不仅没有受到堵截,而且得到了大批粮食、军鞋等物资补充。藏族同胞从土司到百姓为红军打下腊子口、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巨大而无私的支持,在甘南草原上谱就了一曲民族团结之歌。
这次公开的放行,加上次年杨土司给红二、四方面军再次让路济粮,彻底激怒了国民党政府,1937年杨土司被残忍杀害。卓尼土司虽然过早地离开了那片他热爱的故土,但他开仓济粮助红军的故事在甘南草原传唱到了永远。
“腊子口这一仗是关系到我们命运的重要战斗,要不惜一切代价打下来”
红军要进入甘南,腊子口是必经之地。腊子口素称天险,是川甘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山口仅30米宽,两边壁立千仞,悬崖绝壁间奔腾咆哮着的是愤怒的腊子河,两山仅靠架在河上的一座木桥连接。历史上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人过洮岷山,像过鬼门关。走过腊子口,渡过老虎口。过了腊子口,活到九十九。没过腊子口,阎王叫你走。
此时,腊子口它正张着险峻的山口准备吞没迎面而来的红军战士。扼守这个“老虎口”的是甘肃军阀、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火力网。洋洋得意的鲁大昌在县城里花天酒地,等着“前方捷报”。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腊子口这一仗是关系到我们命运的重要战斗,要不惜一切代价打下来。”他果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红军突袭腊子口的先锋部队是一军团二师四团。9月16日下午4时,红四团一营率先向腊子口守敌发起攻击,但敌人火力凶猛,几次进攻均未奏效。这时,红一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红二师师长陈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制定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晚9时许,新的攻击开始。担任正面主攻的红四团六连发动了五次进攻,只因敌人火力密集,致使攻击部队未能冲过小桥。20时许,林彪、聂荣臻得到情报:次日清晨,鲁大昌将从岷县派两个团的兵力增援腊子口,另外还有千余名藏族骑兵从西面赶来。红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团、营首长即刻召开党团员火线动员会,并组织由15名党团员组成的突击队,分成两路向敌人发动第六次进攻。在迂回部队登顶成功配合作战的情况下,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9月17日清晨,红四团突破了鲁大昌部精心设置的两道防线,胜利夺取了天险腊子口。当日上午7时,毛泽东、林彪、聂荣臻联名向彭德怀发出“腊子口已得手照原计划前进”的告捷电。
腊子口战斗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利用天险腊子口,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使中央红军从此摆脱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永远凝固在了万山红遍的霞光之间。
红二师政委肖华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峭峰插云一线天,陇蜀千嶂狭道连。秋风夜雨腊河吼,关险防固敌凶顽。绝壁峭岩挡不住,神兵飞下万重山。横扫白军葬深谷,征师高歌进甘陕。
“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1935年9月17日清晨,红四团攻破腊子口后,攻占岷县大草滩,歼敌一部,直逼岷县县城。18日,主力部队翻越了最后一座3000多米高的达拉雪山,向岷县(今宕昌县)漩涡、大草滩、哈达铺一带推进,终于摆脱雪山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走出了藏区。20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及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哈达铺。
哈达铺是一个较为繁华的集镇,这里物产丰富,人口比较稠密。面对连续征战,极度虚弱的红军,哈达铺张开了她那纯朴善良而又热情洋溢的胸怀。这是红军三个月以来,第一次进驻能和群众互相交流的村镇。庄稼地里,老乡们的院子里,大家笑嘻嘻地围着红军,互相问长问短,拉家常,格外亲切。由于交通不便,这里东西很便宜。同时,反动军阀鲁大昌遗留下大米、白面千把担,食盐数千斤,物质十分充足。为了迅速恢复体力,红军来了个“别致的命令”: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每个伙食单位都请了一两桌群众,对回民群众还特意设一桌清真席。指战员们洗澡理发,缝补军装,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究竟到哪里去落脚,最终目的地在何处?党中央和毛泽东都“心中没有底”,到了哈达铺才第一次真正找到了落脚点。正是在这里,红军的去向有了新的转机。休整期间,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人读到一些报纸,上面刊登的蒋介石派大军“围剿”“陕北共匪”的消息,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等人的注意力。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对报纸中披露的各种消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梳理出非常有价值的情报:陕甘一带有红军在活动;陕甘革命根据地依然存在。毛泽东眼睛一亮,明确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陕甘苏区。
9月20日,在张闻天主持下,中共中央在哈达铺毛泽东的住处“义和昌药店”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整编方案并完成了整编。22日,在关帝庙召开的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作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回顾了红军长征一年来所走的艰难道路,指出,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毛泽东提出了陕甘支队的前进目标,号召全体指战员:“胜利前进吧,到陕北
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会议还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将第一、第三军和军委直属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决定及干部配备名单。整编期间,党中央制定了声东击西、佯攻天水、诱敌东下、智渡渭河的作战方针。9月2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向北挺进,每日以一百多里的急行军速度,经宕昌县理川镇、岷县、通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突破渭河封锁线,于9月26日抢渡渭河,继续北进。
#p#分页标题#e#从1935年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到9月23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哈达铺仅仅待了5天。在这短暂的5天内,红军将士从体力上、生活上、物质上、精神上和部队编制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加油”与调整。正如肖华所言:
红军过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南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
陕甘支队突破国民党设置的渭河防线后,于1935年9月27日傍晚到达位于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
榜罗镇位于通渭县南部,地处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地域,四周群山环抱,是历史上通渭四大镇之一。部队在这个镇上的一所小学,又获得许多国民党的报纸和杂志,了解掌握了一些新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了解和对全国革命形势的掌握。
当日晚,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研究确定了今后的战略方针,作出将陕甘苏区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重要决策,彻底解决了长征以来一直困扰、迷茫、徘徊犹豫的战略落脚点问题,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拐点。
为了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9月28日清晨,陕甘支队冒着蒙蒙细雨,在榜罗镇小学西边的一个打麦场上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会上,毛泽东作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阐述了北方可以成为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了要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迅速到陕甘革命根据地集中的行动方针。并提出,要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注意扩充新战士等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响亮地发出号召,“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毛泽东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陕甘支队全体指战员,更加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9月29日,陕甘支队挺进通渭县城,这是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在此休整三天,恢复体力,从思想上、物质上做好进入陕甘苏区的准备。当晚,在城东文庙街小学,7000红军将士在此举行联欢晚会。在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驻在这里的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战士们乘兴邀请毛泽东表演节目。毛泽东欣然接受,高声朗诵了他在哈达铺就已酝酿好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0月2日凌晨,经过休整的陕甘支队从通渭县城出发,踏上了向陕甘苏区挺进的最后征程。随后,部队进占界石铺,控制西兰公路,翻越六盘山,激战河连湾,于19日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长征。
从1935年9月4日红一军先头部队进入甘肃迭部境内起,到10月16日陕甘支队从环县、华池离开甘肃(现今甘肃界)止,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在甘肃艰苦转战40余天,从岷山到六盘山,从甘南草原到陇东高原,到处都留下了红军光辉的战斗足迹。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党中央坚持北上方针,先后两次调整战略方针,最终确定了长征的落脚点;加强部队建设,统一行动步调;突破封锁线,到达陕甘苏区。最终,实现了一年之久的空前战略大转移,胜利完成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创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执笔: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戴引兄)
(本版图片均为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