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峨眉山:印度古佛典称"震旦第一山"

中国网4月8日讯 当学术界和民间在争论《山海经》究竟是一本神话小说闲书还是中国古地理著作的时候,《山海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多少代人幼小好奇的心。用现在的话,《山海经》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脑洞最大的一本奇书。

山海经应该是颛顼时代人类第一次地理和物产大测量的真实记录。核心记录应该是标注在山海图上的,后来图失传,经文还能传世。认为荒诞不经的,往往是因为今天的人对世界太无知,对祖先的能力太小觑。

 

 

(山海经地图)

 

原文中的关于昆仑山地理位置的记述: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有学者认为,峨眉山即《山海经》中描述的"海内昆仑",印度的古代佛典里称为"震旦第一山",并崇奉为"大光明山"。峨眉山拥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佛教传入前,一直是道教圣地。何也,因为这里是"帝之下都","太帝之居"。其遗迹随处可见:上天梯、天门、玉皇亭、九龙井、接引殿、桫椤花(为天地花)、七天桥、金殿"(天帝之殿)等等。这些都是典籍所载"天宫"景象,都是未曾湮灭的上古地明。

《路史》载:"黄帝蔼峨眉,见天真皇人"。"轩辕帝曾在此(三望坡)三举望祭于斯"。

《庄子》则言:"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

峨眉山摄身崖旁仍存有"伏羲""女娲"两个古洞。可见峨眉山在悠远的上古之时便是"太帝之居"的灵山。天下灵山峨眉,正如《山海经》所描述的那样,山水神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大诗人李白曾愿以连城璧向胡公换取的白凤(即白鹇)即产于此地。

 

 

(山海经里的怪物)

 

分析《山海经》原文的描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在我国古代,西海泛指现在的青海湖一带,而流沙是指瀚海沙漠中的一个小国, 赤水和黑水分别指的是黄河和青海省内的一条大河,更有趣的是,这些据国内学者考论而得来的种种理由还被冠以了周穆王曾在这里会晤西王母的传说,仿佛我们看到昆仑山就是今天地图上指的那个昆仑了!

好像一切应该如此,毛泽东的词里都把昆仑比的那么高大,还浪漫地说“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看来一切已有定论,毋庸置疑!但当翻开《山海经》这部书对前面我们说的那几个河流的出处作的注释时,摆在眼前的却不是那么回事。

《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这些地名来历的: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所记与《西次三经》基本一致,只不过昆仑没有写作“丘”,而写作“虚”。虚的字义,古代与丘相同,也是指一处盆地。

其下文又有: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仔细看这几段文字,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丘字是写的象被群山环绕的一块盆地 一样!

顾颉刚以为《海内经》是《海内》4篇的别本;那么,所说的也应该属于西部地理。篇中不仅有流沙、黑水、青水、建木(弱水),而且明确指出“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明确“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那里是个“鸳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的地方。同时篇中还点到了“ 窳”。这些内容都与《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相呼应。而昆仑山就在这几条水交汇或是流过的地方,而昆仑山离传说中的都广之野也并不遥远,建木、弱木甚至帝之墟室都记载的这般详实。

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区别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因为它的不可知性,我们姑且称它为史前文明。这个史前文明到底经过了多久形成的不大清楚,不过就现有的资料和传说来看,这是一股迁徙自古代羌人的一支,且以冶炼。耕种和治水为长,成都平原的芒城遗址和双流华阳古代遗址乃至陴县古城的出土,已经让我们从这里面摸索到了点什么……

《华阳国志》中对古蜀的描绘、汉代及秦文献或先秦记录对古蜀文明的赞誉,以及众多古代史料和今世研究者对《山海经》中所说的“都广之野”在川西平原的肯定,都说明了《山海经》是一部上古时代描绘我国西南部和西北部各民族和地理文献的一部史料。

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大胆的做一个推测,都广之野的旁边就是赤水、弱水和离它不远的黑水的话,那么昆仑山从现在的地理情况分析来看,也不会太远。而昆仑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百灵云集,又有各种珍禽异兽。而且根据《山海经》推论,它是个洞天相连,上有神木且高出天之外的神山……综观现在四川省的地理环境,在明确了高度,也能明确的在几条河水旁找出位置的,更是离都广之野不远的大山,正是峨眉山。

但是,从汉文典籍开始,又有一派学者认为《山海经·西山经》和《三皇经》中提及的皇人山正是今峨眉山。

另外,现代科学上的峨眉光是因峨眉山有此种光而命名的,《山海经》中也有峨眉光的记载。《西次三经》说:“渤山…是山也。西望日之所人,其气员(圆),神红光之所司也。”这条材料的大意是:人们在XX山看夕阳,可以看到一个彩色的光圈。据说这是因为红光神施了法术。现在知道,这和自己的身影以及太阳光三者同在一条直线上,观察者向前的日光便呈现出一个圆形的光圈。这就是我国民间所说的“佛光”,日本称为“御光”。

《山海经》就是一个亲切的老奶奶在讲睡前故事,很多东西无法考证,就这么半梦半醒地听着正好。(伍策 尤紫璇)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