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中国网10月8日讯 中国85岁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得主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这几天惠州人的朋友圈,被“屠呦呦、青蒿、葛洪”刷爆了。大家之所以将屠呦呦和葛洪放在一起说事儿,完全是因为葛仙翁的那部赤脚医生手册——《肘后备急方》。说葛洪成就了屠呦呦,丝毫也不为过。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几句话,让屠呦呦收获灵感,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到了治疟的有效成份而斩获殊荣。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尽管有人说中国的“世界青蒿之乡”并非在罗浮山,可既说到了葛洪,惠州的罗浮山是一定要提的。葛洪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像一座桥梁。不管屠呦呦有没有到过惠州、去过罗浮山,她与惠州、与罗浮山之间的缘份,早在千余载前便系好了。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小编不懂中医,罗浮山倒是去过几趟的。由是天马行空地认为不管是“水煎”亦或是”绞取汁”,凡事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更醇。这也是晚了几日,才追着热点班门弄斧的原因。说到底,是真心觉得罗浮山太仙太美。

第一回

青青苹蒿,呦呦其人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起名的父亲,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屠呦呦本人,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能获得国际大奖。她说,我1951年上大学,1955年参加工作,后来又接受西医培训,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把科研任务交给我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所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研究。

后来,当我们得知屠呦呦是所谓的“三无”科学家时,是不是对她更敬重了呢?

第二回

仙翁葛洪, 江湖救急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她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陷入僵局。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茅塞顿开。

第三回

“洞天药市”,大美罗浮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3000多种植物长居于罗浮山,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库。据文献记载,葛洪就是被罗浮山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自然环境吸引,隐居山上,采集罗浮山近百种药材,苦炼丹药。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据文献记载,宋代,开辟于罗浮山冲虚古观旁的“洞天药市”与广州芳村花市、广西合浦珠市和东莞寮步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

其中属罗浮“洞天药市”规模最大,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洞天药市”,它在冲虚古观左侧一条山道上,宛然一条药街,绵延数里,集市者盈万,热闹非凡。便民集市让百姓在此交流医药,甚至看病疗疾,很受欢迎。

今天的罗浮山景区,是惠州首家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景区内纪念葛洪的青蒿园,已经成为游客慕名而来参观留影的热门景点。

青蒿园里,有一块写着“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罗浮山导游曾庆香说,这是2006年的时候罗浮山管委会和一家研究青蒿素的公司一起立的石碑。

 

中国药学家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罗浮山不得不说

 

当时立碑的时候,还有来自非洲的外国友人参加了。因为非洲当地的疟疾比较严重,所以他们对青蒿格外钟情。据曾庆香记忆,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派人来,她参与了相关接待。

未来,罗浮山将进一步挖掘中草药文化资源,培育金线莲、石斛、青蒿等罗浮山知名中草药,将在景区内恢复“洞天药市”的奇观盛景,弘扬优秀的中草药传统文化。

结案陈词

所谓干一行吆喝一行,三回书说完,小编言归正转夸一夸:罗浮山美,惠州更美!城内山海湖泉林岛瀑布啥啥都有,要不贼精贼精的葛仙翁当年怎会潜伏惠州,在它腑内之仙地——罗浮炼丹?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