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之乡”说凤阳(图)

国家旅游地理安徽凤阳7月20日讯(通讯员 牧童短笛)凤阳,古称钟离、濠州,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南岸,隶属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我国唯一一个农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里,因此有“帝王之乡”和“花鼓之乡”之称。凤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但也是中国最低调的古城,而对于凤阳,如今能想起它的人却并不多,但这并不能阻碍凤阳之前的辉煌,凤阳之前有多辉煌呢?现在就请您跟随记者的镜头,我们一起走进凤阳古城看一看吧。

凤阳是个好地方

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当时称濠州。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认为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据,有水可漕,实乃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命刘伯温主持兴建了中都城。对于爱好旅游的人来说,凤阳确实是个好去处,比如凤阳有著名的“凤阳八景”,还有龙兴寺、禅窟寺、小岗村等景点,这些景点都非常值得一游!

明中都,魂牵梦绕多少年,不为那欢心跳跃的花鼓戏,只为那远去的风华烟云。信步在古老的凤阳古城,我能感受到凤阳古城的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从太祖出家的龙兴寺,到早已堙没在麦田之中的明中都遗址,还有高高耸立在闹市的鼓楼,热闹喧嚣的古花铺廊。凤阳的热闹将那些历史荒芜都一扫而光。每一处对于历史古迹的寻访都是那么美妙,也让古老的城墙显得更加沧桑且有韵味。

有着“华夏第一谯楼”之称的鼓楼,是凤阳首屈一指的老建筑。它坚挺的站立在闹市之中,明朝太祖的霸气一点都没有丢失,长久的傲视着这片龙兴之地。鼓楼又称中都谯楼,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与西边的钟楼相距6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不禁令人想起北京的钟楼和鼓楼。鼓楼中央有“万世根本”四个大字印在汉白玉砖上。据云,此字乃朱元璋亲手所书。当时,朱元璋是想让他的朱家天下传万世、让朱家子孙牢记建起朱家王朝这座大厦之根本的。雨中登临鼓楼,雾霭笼罩,古城凤阳隐隐绰绰,唯有广场全景一览无余。广场上,纯朴的市民怡然自得,广场舞、钱杆舞、交谊舞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丝毫不惧毛毛细雨的存在。值得关注的是,明中都城以对称为基本特点,遵循“左祖右社”的传统,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我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600余年来,中都建筑几经沧桑,现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和近1100米长的城墙。有关专家、学者对其遗址予以高度评价,称赞明中都故城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

可以说,中都城和鼓楼,突出地展示了朱元璋与凤阳的特殊关系以及凤阳在明朝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鼓楼建在城门上,既起到防范作用,又可当作聚议厅所用,还可利用鼓楼下面的广场进行精兵点将。鼓楼上还设有朱元璋纪念馆,记载着明太祖的生平和为家乡做的一些事情。其中一条最值得玩味的是,朱元璋父母死后无处安葬,是刘继祖夫妇给了他一小块地方,才使得其父母可以入土为安。这一善举使其子孙受益整个明朝数百年。乐于助人、雪中送炭,总会有好报的。

穿过龙兴古刹牌坊,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从山门到寺门之间,苍松翠柏,滴滴雨水从金树叶上落下。石板路两旁是高耸的黄色院墙,一墙之隔,两个天地。路上间或布局有“佛”字灯柱,令人萧煞。龙兴寺,在凤阳城北凤凰山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原名叫於皇寺,因为朱元璋曾在此出家而得名。龙兴寺对天下寺院影响最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据说旧时各地寺院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地站着,天王们坐下的原因则因为朱元璋促成的。

据传,朱元璋幼时在此寺当和尚时,他从最低等的勤杂活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扫佛堂。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便当。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果然是“君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起来了,说着便坐了下来。而后,天下新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由立而坐了。

凭吊明皇陵

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传说朱元璋母亲死后,因无力葬母,当夜蚂蚁聚土成丘为其葬母,现今其坟仍高如小山,遍植洋槐。值得一提的是,明皇陵只有封土,没有地宫,应照了《明史》中朱元璋父母出殡被泥石流所埋的记载。

进入皇陵大门已是傍晚时分,细雨蒙胧。正大门绵延的是一条神道。神道很长,约有2里,笔直延伸到坟丘,蔚然壮观。神道两旁有松柏数百株,郁郁苍苍,阅尽人间沧桑。两旁石人石马雕像32对,大多是文官武将,有单立的,也有牵马的,威武庄严,栩栩如生。我独自走在神道上,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氛围,感到一种无言的肃穆和威严。那高大雄伟的石人,似乎在默默的想诉说什么。那种穿透着庄严肃穆的寂静,静穆得使人有些心灵颤抖。皇陵碑、无字碑位于神道两侧,遥相呼应。

皇陵碑通高6.87米,石刻浮雕十分精湛。上有篆书《大明皇陵之碑》,系朱元璋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而无字碑同皇陵碑一样崴峨,但奇怪的是空无一字。提起无字碑,让人想起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死后也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空白不着一字,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判。而在泰山,也有一块无字碑。在玉皇顶的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的石碑,空无一字,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有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也有人推测是汉武帝所立。传说朱元璋在明皇陵立无字碑,也是为了“留一点空白”,是非功过,留待让后人去评说。

我站在无字碑下,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石碑看似空白,实则凸现了立碑者的睿智和胸怀。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不能抹杀和篡改的事实,但人们评价历史的观点和结论可能完全不同。“留一点空白”,让后人去评说,这是多么的大智慧!

离开无字碑,沿神道往前走,是坟丘。坟丘看上去是一座圆圆的小土丘,四周砌着矮矮的砖墙,在郁郁葱葱地树木掩映下,庄严肃穆。地下葬着朱元璋的父母。祭台上,后人立牌诙谐地写着“我在这里躺了600多年了”。

凤阳艺术瑰宝: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这首古代凤阳花鼓歌,真实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因生活所迫,伴着凤阳花鼓,多少凤阳人背井离乡,一曲凤阳花鼓唱出了人们的心酸,凤阳花鼓也一度曾经成为乞讨的象征。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传统戏曲艺术瑰宝。凤阳花鼓起源于滁州市凤阳县东部乡镇,形成于明代,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有“东方芭蕾”之美称。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凤阳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凤阳花鼓”的传承保护工作,让这块民间传统艺术瑰宝永远熠熠生辉。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代,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凤阳县民间艺人欧家琳等演出的舞蹈赴北京参加演出,曾到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因而名声大噪。首先,这体现凤阳花鼓的艺术观赏性具有极高的水准,“东方芭蕾”――能够作为地方曲艺艺术的代表进京展演,这也说明其艺术生命力极为强大。它是凤阳花鼓发展的一个高峰。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近年来,凤阳政府和凤阳花鼓表演者就凤阳花鼓的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在新媒体技术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凤阳花传统表演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节目表演形式和内容。目前,凤阳花鼓发源地小溪河镇燃灯社区的部分村庄以及临淮镇胡府村、板桥镇晏公村、大庙镇东林村等镇村建立了凤阳花鼓传习基地,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参与到凤阳花鼓的培训学习中。多年来,在包括四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在内的县内文艺活动中,凤阳花鼓表演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凤阳花鼓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还应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安徽博览会等数十次文化活动,屡屡获奖,得到一致好评。

走进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为因旧时有野狼出没而得名。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南部,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距离县城35公里。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个景区,里面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整个风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绿色生态为重点、石灰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在这一块最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的还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游踪——摩崖石刻。据初步考证,现存石刻十七处,其中唐刻四处,宋刻七处,清刻四处,未署时代的一处,字迹剥蚀的一处。这些石刻多为纪游纪事之作。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魏碑等体应有尽有。石刻中最早的一处为唐元和三年的纪游题名。禅窟寺景区幽、深、奇、巧,被装点成充满佛教文化内涵的佛窟。

据介绍,韭山洞有五亿年多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长1472米,其特点是深、大、险、奇、古。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禅窟洞是一个天然溶洞,因古代禅窟寺里的和尚经常在此坐禅诵经而得名。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7度左右。夏季洞内潮湿,秋、冬、春三季比较干爽。禅窟洞总长3000多米。这里既有黄山的清秀,又有华山的险峻,更有张家界的神奇。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南北植物区系过渡地带,物种资源可构成四季景观。山地母岩多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洞泉结合、山水相融的景观。韭山洞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

而狼巷迷谷内地形奇特、沟壑纵横、明谷暗涧、沟沟相连、谷谷相通,谷深处抬头望天如一线,谷浅处举目观山如层峦。其岩石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有的似鳄鱼探路、有的如野狼挡道、有的层层叠叠如天书万页。灰褐色的岩石千疮百孔,苍劲朴野,凝聚着远古的风韵。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更具有特色,他们虽历经沧桑,不那么挺拔高大,歪曲的身材即能经得风霜雪雨,不屈不挠,倔强地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据悉,狼巷迷谷始建于汉武年间的千年石寺。狼巷迷谷传说曾经朱元璋在这里伏兵的地方,小道很多,所以带小孩的游客,一定不要让小孩一个人乱跑,否则真找不到人,而且这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所以尽量一起走,如果一定要各自探路,最好,把导游图存在手机里,约定回合地点,不要在这片迷谷里找来找去。

卧牛湖风景区(凤阳山水库)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总面积21000亩,其中水面7000亩、山场2000亩。卧牛湖是一处库容1.03亿立方米,面积11.1平方公里扇椭圆水库,因湖中有卧牛山,故名卧牛湖。

安徽凤阳花鼓

安徽凤阳花鼓

安徽万世根本凤阳城

安徽万世根本凤阳城

安徽原生态凤阳花鼓传承人

安徽原生态凤阳花鼓传承人

滁州凤阳明中都鼓楼门洞外景色

滁州凤阳明中都鼓楼门洞外景色

打凤阳花鼓的姑娘

打凤阳花鼓的姑娘

大包干纪念馆内

大包干纪念馆内

凤阳韭山情人谷

凤阳韭山情人谷

凤阳狼巷迷谷景区

凤阳狼巷迷谷景区

凤阳狼巷迷谷景区之门

凤阳狼巷迷谷景区之门

凤阳明皇陵神道上的游人

凤阳明皇陵神道上的游人

凤阳明皇祖陵神道

凤阳明皇祖陵神道

凤阳日出美景

凤阳日出美景

凤阳县狼巷迷谷三只狼雕塑

凤阳县狼巷迷谷三只狼雕塑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景区

狼巷迷谷景区

龙兴寺

龙兴寺

明皇陵神道夕照美景

明皇陵神道夕照美景

明中都-凤阳

明中都-凤阳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牌楼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牌楼

走出国门的凤阳花鼓 (2)

走出国门的凤阳花鼓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