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话秭归(图)

国家旅游地理湖北宜昌5月17日讯(通讯员 梁凤英)想必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伟人,没有留下背不完的书,而是给后人留下了三天假期----端午节。端午节前夕,笔者采风的足迹又踏上了这位中国古代伟人的故乡--秭归。

秭归县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她不仅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同时也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

大诗人屈原其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原姓芈(mǐ) 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屈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他曾经是楚国的左徒,左徒是一个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左臣相,权力仅次于臣相,是楚王权力核心里的一个重要官职。楚国在战国时是一个大国和强国,至屈原为官时,已经存在约800年,楚庄王时期最为强大,称霸中原,威名远扬。楚国的国土面积大于其它六国国土面积之和。屈原为官时的国君为楚怀王,那个时期朝廷上下都处在歌舞升平的陶醉时期,君臣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此时的秦国正日益强大,强秦国,灭六国,霸主雄心日益明显,屈原已经看出秦国威胁已近,力主强劲楚国,联齐抗秦。然而楚怀王听信秦使唆使,与齐断交。朝廷内不容屈原的平直方正,谗言不断,就这样刚正不阿的屈原被降为三阁大夫,后多次流放沅、湘。事实证明屈原的政治眼光是高远的,但高处不胜寒,正如屈原所言“极目千里,心悲伤”。楚怀王最后被秦国所掳,惨死他乡。楚怀王被虏后,楚国王朝在风雨中又飘摇了十年,终于臣服在强大的秦国铁骑下,落下楚国皇城上的大旗。时间定格在公元223年,绵延800年的楚国就此灭亡。消息传到屈原耳中,正在流放中的屈原,悲伤欲绝,于是抱石投江。位置就在今天的湖南省中部汨罗江。

屈原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楚国朝廷的失望,成为千古忠烈。屈原死后,汨罗江沿岸的人们,自发向江中投放粽子,表达的意思是:鱼儿鱼儿,来吃粽子吧,别吃屈大夫。这就是楚乡遗俗留至今的源头,也是屈原忠魂千古在的原因。屈原离世已经二千二百多年了,但是历朝历代的后人,都在景仰他,特别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成为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屈原的众多作品,后人编辑成《楚辞》,屈原的诗风,一直影响到秦汉两代。还有古代有句成语是“各领风骚”,其成语中的“风”就是指《诗经》中的诗风,而“骚”则是屈原的骚体诗风,故后人也尊称屈原为“诗祖”。作为诗人,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当之为愧。屈原留下的诗作以及六十多句名言名句,一直影响着后人,他不仅是中国四大文化名人(孔子、孟子、庄子、屈原),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

美丽的三峡 传奇的秭归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中国著名的脐橙之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秭归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秭归”的由来:相传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传说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后来,“子规”就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地理位置独特,“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点、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东推西进的独特区位性,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拥有长江黄金水道64公里,是长江航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和三峡翻坝公路的兴建,秭归独特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秭归港将成为呼应汉渝的中转港。

秭归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具有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风景、三峡水电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三人”(伟人、美人、野人)和“一江两山”(长江、神农架、武当山)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开发以屈原祠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保护区——凤凰山文物复建区,惊险刺激的“中华第一漂”——九畹溪探险漂流,清幽迷人的“三峡后花园”——泗溪生态旅游风景区,国家三峡地质公园——链子崖景区,并成功问鼎“湖北旅游强县”。 秭归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三峡大坝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走进秭归屈原祠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现位于秭归城东向家坪。改名为“屈原纪念馆”。三峡工程的兴建,屈原祠再次迁建。迁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000多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字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现在的屈原祠是屈原故里景区的核心,围绕着屈原祠当地政府修建了屈原故里游览区,包括屈原广场、景区大门、景区大道、故里牌坊等建筑和片区。进入景区大门,电瓶车载着我们一行向屈原祠进发,这是秭归县的向家坪,在长江的南岸,位置很高,能看到近在眼前的三峡大坝,景区大道下就是波光粼粼的长江,当地人称“高峡平湖”。 远远的我就看到屈原祠的山门,面朝长江,巍峨耸立,气势高大,风格独特,山门下是层层迭迭的台阶,众多游人正拾级而上。

山门是牌楼的形状,只不过只有一个大门。整个建筑是红柱白墙,六柱五间,三级压顶,门顶是黑瓦翅檐,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山门色彩匠心独具,立柱土红色,墙面白色,屋面绿色琉璃瓦。山门两侧配房为硬山顶,滚龙背,面墙正中有一巨大圆弧浮雕,中饰“龙凤呈样”图案。整个山门既静谧高洁,又气势宏伟,浩气荡荡。山门的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大门后是前殿,前殿后是大殿,左右为配殿,整个屈原祠像个四合大院,大殿是祭祀拜典的地方。

屈原祠包括山门、屈原青铜像、东西碑廊、纪念屈原陈列馆、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朴清幽,壮观肃穆。屈原青铜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设计者根据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思想与性格而设计铸造。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两袖生风,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

屈原衣冠冢也为屈原墓,随屈原祠迁徒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阶石栏环布,翠柏苍松掩映。墓上青狮白象,鱼吻翘昆,墓前拜台,香炉正中,供凭吊屈原燃烧香火之用。墓前三排六柱八字开扇。外石柱镌有“泪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抽万世流芳”楹联。四根内柱的楹联是“崔嵬丰碑矗在地,凛然浩气贯长虹”,“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上柱间嵌着一块《重修楚大大墓碑记》,将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携刻其间。墓前两侧一对明代大石狮,凸眼阔口,威风凛凛。墓中有一通道,透过石门可窥见一红漆古棺悬吊其内,棺被一巨大莲花石座所托,俗称“屈原吊棺”。

纪念屈原陈列馆坐落在青铜像大坝上,系歇山大屋顶,白墙琉璃瓦,建筑面积640平方米,陈列馆正面匠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辞世之前的手迹:“屈原纪念馆”。馆内分上下两层。下展厅陈列有介绍屈原生平的图片、绘画、诗词、乐曲、书法、屈原研究论文和历代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明嘉靖十六年归州百姓捐款镌刻的一尊高1.03米、重500余斤的屈原石像。上展厅陈列有在秭归境内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陈列馆四周柑桔树、竹林、桃园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静雅致,环境迷人。屈原青铜像的东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撑架,歇山大角屋顶。廊内屈原的诗作和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屈原的诗句手迹,镌刻在青石碑上。

美丽的秭归游

在秭归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俗埃。锁水回龙含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

香炉坪是屈原出生的地方。现坪中央立着一方青石碑,上刻隶书: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相传在两千多年前,这个山间平畈上,住有一户人家,男名伯庸。有一天伯庸夫人正要分娩,天空突现祥云,并伴有丝竹之声,伯庸十分惊异,便立即在门外摆上香炉,焚香礼拜。这时从房里传来婴儿的呱呱声,一种异香也扑鼻而来。因为这孩子出生时有异兆,伯庸很喜欢他,给他取了个名叫屈原。因为屈原降生时有过异香,这个小坪也就称为香炉坪。香炉坪对面的伏虎山山坡上,有口古井,相传系屈原所凿。因为岩石特别坚硬,挖了很久才挖了个小坑。但他毫不灰心,终于感动了山神。山神赠给他一把铁镐,他又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挖成此井,井成后,四季不涸,清澈可鉴。屈原和他妹妹每天都要来井前梳洗整妆,故名照面井。清咸丰十年,乡民在井边常青树下置“照面井”碑,上刻:“此系屈公遗井,以后切勿荒秽;此株青树,永世勿得砍伐。”井与碑石,至今犹存。

读书洞在响鼓溪深谷的半山上,相传为屈原读书处。洞口处原有清朝同治年间所刻“读书洞”三字,早已剥落不清,现又立一新碑。传说屈原在洞内读书时,曾有石桌、石椅、石凳。乡民盛传,夜间行经洞旁时,洞内若有朗朗读书声。其实,这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洞的山风水声所造成的一种错觉罢了。读书洞西的响鼓岩上,有一圆形石台,传说楚庄王曾在此擂鼓督战,故名擂鼓台。屈原在家乡时,经常登临此台,吟诵自己的诗作,故又名吟诗台。

从读书洞下来,沿响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见一新修复的屈原庙座落在山坡上。庙下有两股“龙眼”,泉水常年不断。此泉附近有三块水田,据传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称“玉米三丘”。这一传说由来已久。见诸于文字的有唐代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沈云:屈原被放逐后,吟诗耕田,每念及楚国命运,即忧心忡忡,伤感不止,“原坠泪处,独产白米如玉”。

漫步玉米三丘时,可发现此地耕牛不穿鼻绳,耕地时却知道转弯,人称屈原神牛。相传屈原从楚国京城(今湖北江陵县城郊)回家乡时,由侍者挑了7捆写尽民间疾苦的竹简,快到家门口时,捆竹简的绳子断了。老农一片热心,将牛鼻绳解下来送给他,从此这里的牛就不用鼻绳了。两千多年来一直如此。当然,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神牛,只不过是屈原故乡的农民,驯化耕牛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这个传说,却也反映了秭归人民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

读书洞景区游人

读书洞景区游人

湖北宜昌秭归县旅游景区

湖北宜昌秭归县旅游景区

屈原祠内

屈原祠内

屈原故里铜像

屈原故里铜像

屈原故里艺术团姑娘们

屈原故里艺术团姑娘们

屈原墓

屈原墓

天问坛离骚阁

天问坛离骚阁

土家姑娘

土家姑娘

香炉坪采风人

香炉坪采风人

长江边上的屈原祠

长江边上的屈原祠

照面井

照面井

钟离山风光

钟离山风光

钟亭

钟亭

秭归孩子们在洗艾叶浴

秭归孩子们在洗艾叶浴

秭归龙舟

秭归龙舟

秭归美景

秭归美景

秭归脐橙林风光

秭归脐橙林风光

秭归屈原祠

秭归屈原祠

秭归屈原故里牌坊

秭归屈原故里牌坊

秭归摘脐橙的姑娘

秭归摘脐橙的姑娘

走入屈原祠

走入屈原祠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