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梦境,人间瑶池”——云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123

云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云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下面简称”普者黑湿地”)位于云南省丘北县西北部,距县城3公里,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107.4 hm²,其中,湖泊529.5hm²、沼泽205.5 hm2、林地259.1 hm²、耕地85.5hm²、人工绿地23.2hm²、建设用地4.6hm²,湿地率达66.37 %25。

普者黑为彝语,意为“盛满鱼虾的湖泊”,属于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处于滇黔贵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地带,由桂西典型的峰林峰丛向黔西南山原和滇中石林过渡的范围,既出现了桂林山水的峰丛与河流,又发育了喀斯特山原的石笋石牙,呈现了多样化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最为奇特的是由于该区地质结构组成的特殊性,在碳酸盐层的不均衡抬升过程中,间歇性地沉积了不溶于水的灰沙质泥岩,形成了类似夹心饼干似的隔水层,保留住了喀斯特地貌区最为珍贵的地表水。以至普者黑不仅发育荟萃了滇黔贵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而且出现了喀斯特地区非常罕见的大面积溶蚀湖群水域,成为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最大的特色与景观价值。

b5cde789c1d24b8186a363f9403d3bb5_副本_副本

普者黑湿地保护管理

普者黑湿地通过开展退耕(塘)还湿、水源源头治理、栖息地恢复、流域面山恢复、环湖污染源管控、湖滨保护带建设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珠江源头水生态安全;通过开展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及流域生态监测,普者黑湖泊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标准。

优秀作品奖《早春》彭学平摄_副本_副本

随着湿地保护加大,湿地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提高,调查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已记录普者黑湿地分布有植物共计823种,隶属于151科,2016年7月常规监测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箭叶大油芒。普者黑湿地公园内鱼类89 种,隶属4目6科,分布有丘北盲高原鳅和丘北金线鲃、鹰喙角金线鲃等地方特有鱼类;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兽类16种;鸟类 208 种,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两种——金雕、东方白鹳,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它们是鸳鸯、蜂鹰、鸢、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白尾鹞、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黄爪隼、红隼、草鸮、领角鸮、斑头鸺鹠、褐林鸮、黑翅鸢、褐翅鸦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鸟类有131种,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十分丰富。

优秀作品奖《起舞》肖关德摄_副本_副本

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普者黑以深水荷花、原生湿地、民俗风情等为特色的印象仙境,孕育了“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鱼鸟天堂”六大景观,与少数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幻化出独特的景致,勾勒出“世间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双甲山区域、西荒湿地、蒲草塘区域和青龙山区域构成的独特喀斯特地貌和高原动态湖群,将普者黑塑造成一片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远峰近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之地。

86F5BC544D271C2E48EA4E64A6B1BF15_副本_副本

普者黑周边居住着壮、苗、彝等少数民族,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三•祭龙节”、彝族“花脸节”、“辣椒节”,异彩纷呈,无不令人神往。民俗文化、荷文化、辣椒文化、饮食文化等不断融入到普者黑湿地文化中,也因此创造了“千人跳弦子,万人抹花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促进了湿地文化的艺术发展。

普者黑气候适宜,空气质量优,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空气湿润,年均日照时间1920.2小时,空气相对湿度77%25,负氧离子含量3375个/立方厘米,年均舒适指数5—6级,属典型的康体休闲和养生度假气候,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提供了健康生活场所和观光胜地。

BC1E3F175154C40B58701A3AE75C4987_副本_副本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