洣水科普大讲堂 第114期 植物篇——野生救命粮|野大豆
学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别称:野毛豆、鹿藿、 饿马黄、柴豆、野黄豆、野毛扁旦
科属:豆科、大豆属

可能有很多人还不认识这种植物,但是在以前野生大豆可是人们非常重要的粮食。那些饥荒的年代,村里的人们都没有东西吃,就会去挖野菜来吃,其中野大豆就是那种茎叶和果实都可以吃的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作“野生救命粮”。
形态:
野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长可达4米。茎、小枝纤细,托叶片卵状披针形,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
生存环境:
分布在中国从寒温带到亚热带广大地区,喜水耐湿,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稀见于林内和风沙干旱的水荒地。
价值
研究: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品性,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
经济: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豆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
药用: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Ⅲ级(1999)。
濒危原因:渐危种。因长期大量采挖作药用,野生植株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
保护措施:由于野大豆在中国极为普遍,而且适应能力强,又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时,才难以生存。所以在开荒、放牧和基本建设中应对野大豆资源加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