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鸟类科普:二十九期白头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头鹎
别称:白头翁、白头婆
属于:雀形目 鹎科 鹎属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9cm)的橄榄色鹎。头黑枕自,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背面黄绿,胸部大都灰褐,腹面、臀白。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灌丛、草地、有零星树木的疏林荒坡、果园、村落、农田地边灌丛、次生林和竹林,也见于山脚和低山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及其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白头鹎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性: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龟甲、步行虫、金花甲、鼻甲、夜蛾、瓢虫、蝗虫、蛇、蜂、蝇、蚊、蚂蚁、长角萤、蝉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蜘蛛、壁虱等无脊椎动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野蔷薇、寒莓、卫茅、桑椹、石楠、女贞、楝、樱桃、苦楝、葡萄、乌桕、甘蓝、蓝靛、酸枣、樟、梓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习性: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迁徙: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繁育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繁殖期4-8月。营巢于灌木或阔叶树上、竹林和针叶树上。巢呈深杯状或碗状,由枯草茎、草叶、细树、芦苇、茅草、树叶、花序、竹叶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红色、被有紫色斑点,也见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点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点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越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北至陕西南部和河南一带,偶尔见于河北和山东,西至四川、贵州和云南东北部,东至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南至广西、广东、香港、海南岛和台湾。
留鸟 西溪湿地最常见的种类之一。
保护级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观鸟注意事项
一、观鸟的最佳时间是清晨和傍晚。清晨人少、光线柔和,鸟儿们出巢寻食活动频繁。傍晚时分,鸟儿们归巢也可以看见较多的鸟类。
二、观鸟活动建议大家穿着暗色系的衣物。尽量避免选择鲜艳颜色的衣物。因为鸟类视觉敏锐,鲜艳衣物会对鸟类产生刺激和惊扰。
三、在观鸟时,希望大家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做不仅保护了您的安全,还可以给鸟类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栖息地氛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