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湖湿地丝光椋鸟

 
4668

 

头披丝巾熠熠光,树林草丛游乐忙;喜食蝗虫地老虎,庄稼卫士名不虚。

5月4日,在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向阳垸,成群的丝光椋鸟时儿停落枝头,高声鸣唱,时而降低草丛,自由觅食;它们优美的身姿、机警的性情、任意的步履,引人驻足欣赏。


4663

 

丝光椋鸟是一种“三有”鸟类。曾经在朱湖区域极为常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丝光椋鸟的食物链发生危机,迫使它们一度在朱湖区域很少看见。近年来,朱湖大力开展退耕还湿、生态修复,以及着力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养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湖糯米”、优质花卉苗木、“楚江红”小龙虾等成为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的同时,生产经营方式得到很大改革,过去常用的毒性大、残留期长的不达标农药全部由生物农药所替代,通过广泛运用灯光诱蛾、推行生物植保,农药用少了、化肥减量了,农产品质量也提高了。“朱湖糯米”连续7届在中国(武汉)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产品;朱湖无公害水产品、小龙虾、花卉苗木成为闻名遐迩的市场俏销产品。


IMG_4656

 

在农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朱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了,过去一度销声匿迹的丝光椋鸟等野生动物也纷纷回归故里,繁衍生息,与人类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态好、农村富、田园美的新画卷。


IMG_4658

 

知识链接:

丝光椋鸟(学名:Sturnus sericeus)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cm。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同雄鸟。虹膜黑色,嘴朱红色,尖端黑色,脚桔黄色。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4670

 

丝光椋鸟雄鸟整个头和颈白色微缀有灰色,有时还沾有皮黄色,这些羽毛狭窄而尖长呈矛状,披散至上颈,悬垂于上胸。背灰色,颈基处较暗,往后逐渐变浅,到腰和尾上覆羽为淡灰色。肩外缘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小覆羽具宽的灰色羽缘,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斑,外侧大覆羽具白色羽缘。头侧、颏、喉和颈侧白色,上胸暗灰色,有的向颈侧延伸至后颈,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暗灰色环。下胸和两胁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白色。


4672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头顶棕白色,头顶后部至后颈暗灰色,其余上体灰褐色,往后变淡。腰和尾上覆羽灰色,额、颏、喉、眉纹和耳羽灰白色,胸淡皮黄灰色,其余下体灰白色,两翅和尾似雄鸟。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尤以阔叶丛林、针阔混交林、果园及农耕区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在迁徙时可结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筑巢于洞穴中。


4677

 

留鸟,部分在巢后期游荡。喜结群,丝光椋鸟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爱栖息于电线、丛林、果园及农耕区,筑巢于洞穴中。冬季聚大群活动,夏季数量少,迁徙时成大群。繁殖方式 卵生 习性迁徙成大群。灰色及黑白色椋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4668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亦见10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觅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三有”动物。


4678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