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曲儿”:青海河湟汉族的叙事民歌(图)

  村民们趁着农闲,凑在一起唱上几段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唯一传承人刘世维

  8月16日,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演唱比赛海选现场
 

  听刘世维演唱一度失传的《蓝玉莲》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民间小调,青海汉族民间小调何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着好奇,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湟中县采访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刘世维;8月16日中午赶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广场,那里在举行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演唱比赛海选活动——
 

  刘世维住在湟中县西堡镇西堡村,今年已经67岁了,他从5岁起开始学唱小调。退休前,刘世维是湟中县文化馆群众文化专干。他在戏曲、民歌方面都有造诣,吹拉弹唱样样行,还会创作和辅导别人。上世纪80年代,刘世维拿着一台“煤砖”录音机开始收集民间传统小调,至今已经积累了上百首。更重要的是,他长期耳濡目染传统习俗文化,养成了乐观、包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具人格魅力。
 

  刘世维先生能够根据小调的故事内容、情节,分角色演唱,记者采访时,他现场演唱了《蓝玉莲》。他取出一把板胡,调弦,过门之后,自然亲切的唱词便从屋里传出了屋外:“……太阳儿上来照山川,绣阁里闪出个蓝玉莲。我公公今年53,我婆婆今年43,我丈夫今年整13,送在南学里把书念……”
 

  刘世维说,小调里高音少,旋律平缓,用真嗓就可以,关键是要投入感情,始终要有种气息贯通,换气不能影响句子的完整,吐字要清晰,不能拖泥带水含混不清。刘世维的这首《蓝玉莲》唱腔婉转优雅,举手投足恰到好处,表情眼神也到位,令聆听者感受到小调好看、好听的特色。
 

  刘世维曾制作光盘7张,发表小调37首。退休后的他也没闲着,还在整理传统曲目,并应邀创作新曲目。这几天,正忙着到拦隆口镇教唱《十二月花》等曲儿,那里有十几个30岁到50岁的男男女女跟他学唱。此外,他还带了三四十个学生。因为感到现在学习小调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准备出版一本《青海民间小调大全》,将多年的成果集合成册,方便大家传唱。
 

  走出刘世维家,见到几个村民,坐在家门口聊天、听MP5,他们听的是下载来的小调。其中的一位老人,年轻时曾经在城里挑粪,遇到一位唱小调的盲艺人,他不仅向那位盲艺人学了曲儿,还记录下来了一度失传的《蓝玉莲》。老人说着,心里的快乐溢出了眼眸,感染了我们。
 

  “ 家曲儿”“野曲儿”不一样
 

  刘世维说青海汉族小调流传广泛,形式规整,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是演唱、研究“花儿”的人比演唱、研究小调的人多,并且出名的也多,因此小调笼罩在了“花儿”的光环下,有很多人分不出“花儿”和小调。的确,在学者赵宗福先生所著的《花儿通论》中,有这样的记述:由于西北民族众多,民歌种类丰富,许多演唱者分不清“花儿”和小调之间的区别,常常混为一谈。如一些“花儿”歌者会把民间小调如《尕老汉》《方四娘》等称为“花儿”,一些研究者也将小调混为“花儿”,一些“花儿”选本把《马五哥》等小调收录进去,并标上是叙事“花儿”。
 

  小调和“花儿”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刘世维说两者可以这样区分,小调的主体是叙事歌,题材广泛,凡社会生活、士农工商职业活动,民俗风情、颂古论今、故事传说、妇女苦难等均为小调咏唱材料,情歌数量不多,多数可以在家庭里和大庭广众之下演唱,演唱者老少咸宜,故名“家曲儿”;“花儿”的主体是情歌,适合在野外演唱,故名“野曲儿”。再者,小调文雅、含蓄,旋律端庄、稳重、婉转悠扬,有音乐伴奏,叙事性小调的歌词还常以数字为序,如“四季、五更、十唱、十二个月”等,通常没有即兴创作;“花儿”也叫山歌,它形象、生动,唱起来高亢、激昂,富有挑逗性,适合在旷野放嗓清唱,通常可以即兴创作。
 

  江南风格 晋陕味道
 

  刘世维先生解答了我们心中最大的困惑——“花儿”与小调的区分之后,我们还想知道小调的历史渊源。在《湟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青海河湟地区最早的城镇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将霍去病率部在青海屯垦,设置帅府西宁郡。青海民间小调从那时开始与青海河湟地区的原始民歌并存。直到现在,小调的传唱范围也主要集中在市区和近郊,如海东地区是省内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就是社火小调最流行的区域。
 

  刘世维先生说,民间小调在河湟地区有很多叫法,如家曲儿、小曲、曲儿、小唱、小调儿、丝调丝弦小唱等,有些地方直接叫作“唱社火”。小调韵脚讲究押韵,同现代的自由诗相近。
 

  李锦辉曾是青海省文化馆调研部主任,现已退休,他说,青海汉族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迁入的,江苏南京、安徽、山西、陕西等地迁入者居多。这使得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在音乐风格上有几个特点,受江南风格的影响,柔美、轻快、流畅;晋、陕音乐风格特点对青海汉族小调音乐的渗透和影响,这也是青海汉族小调音乐风格特点的主流;小调受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在音乐、演唱、歌词语言上都带有鲜明的青海地区多民族文化的特点。青海汉族民歌常见调式以商、徵为主,羽、宫次之。
 

  因此,李锦辉认为,青海民间小调既有外地传入的成分,也有本地滋生的成分。但是,每个地区或民族的小调源头肯定是在本土,因为小调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产生的,小调离不开本土文化土壤;而民歌的流变融合是它发展的铁律。如小调中的社火小调就是随社火的传入而产生的,和本土小调融合为一体,成为具有青海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从而成为青海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流传至今。
 

  流传河湟大地的民歌
 

  8月16日14时,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广场,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演唱比赛海选活动已经进入了第二场比赛。台上,来自各社区的选手依次表演,有独唱、男女对唱、合唱,各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尽管骄阳如火,台下仍然坐满了闻讯赶来的观众,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大通县文化馆副馆长李洪盛介绍,大通爱唱小调的人很多,县文化馆有曲艺社,每周一、三、五都有小调演唱活动,来参加的人很多。这次举办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周,来听小调的观众更是规模空前,因为大通人也许有不会唱“花儿”的,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唱几句小调。
 

  来参加比赛的索生珠十五六岁就开始学唱小调,拉着风箱烧饭时都在唱,没有专门的老师教,她就从每年的社火小调中学唱,还买来光碟自学,一唱就唱了近四十年。她越发觉得唱小调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不仅精神头很足,而且身心舒坦。如今,作为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已经带了二十多个学生了。
 

  尽管小调没有闻名全国、蜚声世界,但是作为在河湟大地存活了数百上千年的民歌,它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只要赖以生息的土壤存在,就会一直在河湟大地传唱下去。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西宁市群艺馆对小调从静态和动态保护两个方面一同施力,如挖掘、抢救青海汉族小调曲目的录音、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建立艺术档案;办讲座、办培训班、办展演活动、举办小调演唱比赛等等,并且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相信这朵扎根于民间沃土的奇葩人气会越来越旺。/西海都市报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