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南山寺的“五树六花”(图)
高山榕
文殊兰
地涌金莲
莲花
槟榔树
国家旅游地理 海南三亚7月7日讯(文/马光荣) 南山寺位于椰林深处,“花树迷莺啭,风帆引鹤还”是这里的生动写照。南山寺建成以来,引进了佛教(主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规定寺庙必须种植的“五树六花”,还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植物在这里生长,佛教植物景观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和信众。佛教中的“五树”指菩提树、高山榕、贝叶棕、槟榔、糖棕。“六花”指莲花、文殊兰、鸡蛋花、缅桂花、黄姜花、地涌金莲。每一棵树、每一种花都有美妙的传说和故事。
“五树”之菩提树
南山起伏的山坡上到处都是菩提树,形成了多处菩提园。菩提树与佛教渊源深厚,据佛教经典记载,2500年前,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寻求人生真谛,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据说,南山的菩提树是从斯里兰卡原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赠给周恩来总理的一棵菩提树上取枝扦插繁殖而成。如今,漫山遍野的菩提树为保护南山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功效: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菩提树以根、叶入药。夏秋采,晒干,或随用随采。
“五树”之高山榕
南山寺的放生池畔,就有一棵巨大的被称为“祈愿树”的高山榕,花开季节,繁花似锦,被称为“空中花园”。高山榕的果实虽小,但结得特别多,枝头上的小果如同红色的珊瑚,引来飞鸟争食,热闹非凡,成为名符其实的“小鸟天堂”。高山榕是寺院遮荫的优良树种。
文化象征: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原始民族,他们以采撷植物的果实、块根、嫩枝叶等为生,即使在近代,森林植物的采撷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补充。在与森林的长期相处中,人们对一些大树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觉。为什么它们能比灌木、草本植物产生更多的食物?为什么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兽栖息和与他们争夺食物?高大的树木曾为他们“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免受地面毒蛇猛兽的侵害。此外,高大树木寿命长,枝叶繁茂,不同大小的后代围绕着它们,“数代同堂”使人羡慕和敬畏。这样,人们便认为高大树木具有“灵魂”高山榕,能对人类起庇护的作用,而把它们当作“神(龙)树”加以崇拜。
“五树”之贝叶棕
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国家,它是随着佛教(小乘佛教)的传播而被引入我国的,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文化象征:很早以前,东南亚人民就开创了用贝叶棕的巨大叶片来记录自己民族的文字,因此东南亚文化在历史上有“绿叶文化”之称。佛教上有名的“贝叶经”就是用贝叶棕的叶片制作书写而成,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以前,印度人就用贝叶棕的叶子抄写经文,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非常珍贵。佛教徒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在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寺院,哪里就有贝叶棕。
“五树”之槟榔
槟榔树高直挺拔,枝叶迎风摇曳,清秀可爱。槟榔果、花均可入药,槟榔种子药名叫“榔玉”,含有多种生物碱,是很好的收敛剂,有固齿杀菌、消化积食、止泻治痢等功能,别名“洗瘴丹”,寺庙里经常用它给群众治病。
槟榔文化: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来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嵇含撰著,成书于公元304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专著。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八百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诗人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见海南人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历史悠久。
“五树”之糖棕
糖棕又名糖椰子,5月开花,10-11月果成熟,果实呈椭圆形。其肉穗花序内含大量汁液,像砂糖一样,寺院用来制作饮料或浓缩制糖招待信众。
经济价值:当糖棕长出花序时,采糖的人就爬上树,在花序的尖端挂一个竹筒或小水桶,用刀把花序划开一道道口子,花序中的糖汁就顺着刀口流出来并滴进竹筒或小桶里。一个花序可产出3-4小桶糖汁,每株糖棕每年可产60-70小桶糖汁,可熬糖20-30千克。如果一个三口之家种好一棵糖棕,那么就再也不用为吃糖而发愁了。
“六花”之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如意的预兆,佛教的“圣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文章写尽了荷花的高洁品质、优雅气质、优美姿态和庄严仪表。莲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画佛还是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据佛教经典介绍,佛法庄严,莲花软而净,大而香,“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也”。
宗教意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佛菩萨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他们的神圣本源。佛菩萨被想象成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其身、语、意是绝对清净的。佛菩萨显现在轮回之中,但他们绝没有受到不洁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六花”之文殊兰
它的名字来自于佛教寺院里神情端庄,为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文殊菩萨,是人间智慧的化身。文殊兰叶条碧绿,花蕊洁白,清妆素面,亭亭玉立,高贵典雅,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为世人所喜爱。
药用价值:行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炎,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蛇咬伤。全株有毒,以鳞茎最毒,内服宜慎。故作为药用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且严防小孩和动物误食。
“六花”之鸡蛋花
鸡蛋花又名“庙树”或“塔树”,是热带地区植物,树型优美、花型淡雅、香气扑鼻。1962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首次到海南考察,在三亚写下了一首名为《浣溪纱·咏佛香花》的词:“水晕鹅黄上素衣,清馨时度一丝丝,香严自是佛前宜,微笑早参言外意,嘉名今入箧中诗,落英拈起海天思。”赵朴老在词后注曰:“岭南有花,玉洁而微含黄晕,香味略如栀子,而无其烈,俗呼之‘鸡蛋花’,嫌其俚而不切。余去夏在锡兰见此花,落时五瓣连蒂而下,锡人多拾以供佛,称其树为‘庙树’。因而得名‘佛香花’,作小词以记之。”这就是赵朴初当年为鸡蛋花改名的一段佳话。
药用价值:鸡蛋花落户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它的花朵和树皮均能入药,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在广东地区常将白色的鸡蛋花晾干作凉茶饮料,很受欢迎,同时花朵还可以提取芳香油,用作调制化妆品和高级香皂。据最新报道,鸡蛋花的树液可以治疗一种受HIV感染或抗癌药物及电疗所引起的皮肤病。
“六花”之缅桂花
缅桂花又名白玉兰,是木兰科的常绿乔木,在寺庙内广泛种植。花呈锥形,花瓣洁白,花蕊为淡黄色,花期可达150天,花开季节,万绿丛中点点白,花香浓郁,异香扑鼻,僧侣和善男信女喜欢将白玉兰串成花环,供于佛前。
用途用法:花洁白清香、夏秋间开放,花期长,叶色浓绿,为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多栽为行道树。花可提取香精或薰茶,也可提制浸膏供药用,有行气化浊,治咳嗽等效。鲜叶可提取香油,称“白兰叶油”,可供调配香精;根皮入药:治便秘。花含有芳樟醇、苯乙醇、甲基丁香酚等成分,可供作熏茶、酿酒或提炼香精。白兰香型的香水、润肤霜、雪花膏都常用白兰花为配料。也可盆栽采摘鲜花用于簪佩装饰。
“六花”之黄姜花
黄姜花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芳香类草本植物,生于山谷密林之中,株高1.5-2米,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长圆形,苞片椭圆形,复瓦状排列,每一苞片内有花3-5朵,花朵深黄色,香味清幽宜人,盛开的花朵形似飞舞的蝴蝶,灵动、飘逸,具有色、香、美俱全的特点,代表吉祥、幸福,是佛教寺院的礼仪花卉。
药用价值:治胃寒腹痛、腹泻、食积停滞、消化不良、脾虚食少。
“六花”之地涌金莲
地涌金莲又名千瓣莲花、地金莲,地母金莲,地涌莲,为芭蕉科象腿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云南省,四川省也有分布,系我国特产花卉。地涌金莲先花后叶,花冠犹如地面涌出的一朵金色莲花,硕大、灿烂、奇美,仿佛来自天界,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地涌金莲在民族文学作品中是善良的化身,寺庙经常用其茎汁解毒,制作止血药为群众治病。地涌金莲是佛教寺院的礼仪花卉。南山寺的庭院绿化美化,除引进佛教寺院规定的“五树六花”以外,还根据热带滨海的地理气候特点,引进了罗汉松、佛肚竹、沉香木、象腿树、花梨木等与佛教有关的植物,逐步做到佛教植物品种多样化。
观赏特性:观花花期较长,可达250天左右,六枚苞片为一轮,顶生或腋生,金光闪闪,形如花瓣,层层由下而上逐渐展开,能保持较长时间不枯萎,且鲜艳美丽而有光泽,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而真正的花清香、柔嫩、娇小,黄绿相间,包藏在苞片里面,苞片展开时才展现出来;又因其假茎低矮而粗壮,先花后叶,于早春开花时忽从地下涌冒而出,悄然绽放,使人惊奇,故有地涌金莲之称谓。花卉多以美、香、色取胜,而地涌金莲以奇压倒群芳,它不仅花冠硕大,奇美,还有更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当它生长旺盛时,在假茎的叶腋中也能开出众多的小花朵,形成“众星捧月”的奇观。传说佛祖诞生之时每走一步足下都会生出金光灿灿的金莲花,也就是地涌金莲。有傣家传说,佛祖讲经,讲到精彩之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所说的就是这种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五树六花”这些寺庙规定要种植的植物,因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关于它们的传说也流传了上千年,留下了千古佳话,供人们欣赏、回味。/三亚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