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落雁山上白塔寺

精彩的表演

热情的观众
国家旅游地理 宁夏固原6月19日讯(记者 封 聪 文/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庙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作为一种“活着的民俗”,也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很多地方,庙会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提升景区品位的特色活动。
相传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诞辰,因此,各地庙会也常选在这一日举办。深处西北内陆的白塔寺庙会也不例外,今年的四月初八成为落雁山白塔寺重修以来的第二个庙会,焕发出民俗文化的生机。
白塔寺的前世今生
落雁山位于原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四营村,现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境内。山上的白塔寺究竟有多久的历史?据村里久居的老人说,很久以前就有了,祖祖辈辈传下来就叫白塔寺。而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授杨满忠所写的《落雁山白塔记》中所述:白塔寺“当于藏传佛教有关,藏传佛教自西夏乾顺、仁孝时已传入宁夏。仁孝曾奉噶举派创始人都送钦巴之大弟子格西藏琐布为国师,使藏传佛教大盛于西夏。现固原须弥山112、114号窟覆钵式塔既刻于西夏时期。阳洼寺新发现覆钵式石刻塔,与须弥山石刻塔风格极近,也疑为夏、元之作。……诸上所据,四营落雁山白塔寺之名,是受夏元明清藏传佛教影响而来。因藏传佛教之覆钵塔,曾受尼泊尔覆钵塔影响,均涂白色,以象佛法大德,纯洁如白云,故简称白塔。白塔为寺之魂,遂有白塔寺之名也。”这段文字简要追溯了白塔寺的历史背景,推测出白塔寺建成的时代最早应为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而根据白塔寺内现存的一口清代神磬,铭文中记载该神磬铸造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据此推算,白塔寺最晚也有近180年的历史。
清朝光绪年间,当地大户祁应兴,时任黑城十坊头总会长,曾带头重修了白塔寺,并从炭山乡莲花山阳洼寺迎请来佛祖牌位,并为其重塑金身。而阳洼寺也是一座古寺,最早开凿于唐宋,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这一举动也相当于将两座古寺合二为一。相传,当村民抬着佛祖牌位快到白塔寺时,远远望见白塔寺山上落着一群大雁,由此,此山名为落雁山。经过这次重修后至民国期间,白塔寺屡次扩建,佛殿更加宏大,落雁山成为闻名于固原的名山,在当时当地,其规模和名气仅次于须弥山。但在1958年“破四旧”运动中,白塔寺又一次被彻底损毁。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当地群众曾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使白塔寺的香火不致于中断。直到2011年,固原东方红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怀东与妻子赵宏兰决定带头捐资重建古寺。顾怀东是四营人,经历坎坷,经过艰苦创业后事业有成的他始终心存感恩,平日里经常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扶贫济困。当村民为重建白塔寺的事找到他时,顾怀东答应了,他决心要重建白塔寺,重现白塔寺昔日的辉煌。如今,历时三年,白塔寺终于修建完成。总投资约200万元,后续还将有多家企业继续进行投资,完成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旧庙会看民俗
中国的庙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过去的庙会多以祭祀、求神为主。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如今的庙会更多了些新鲜事,求神已不是活动的重心,重要的是去赶庙会,走亲访友散散心,或是带上一家人游玩。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曾说过“民俗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活美”。而被不少专家认同的庙会文化的定义则更说明了这一点——庙会文化就是最初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再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
既然是庙会,当然少不了民俗。今年的白塔寺庙会正逢寺庙重建完成,举行开光盛典时,吸引了不少群众参加。四月初八这天,一大清早,来自周边各地的群众就已经赶到这里。伴着礼炮轰鸣的声音,依次举行了迎接释迦摩尼和财神、接子孙宫童子等仪式。在开光点睛的仪式上,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红线从人群中穿过拉至佛像前,意为光线。仪式结束后,大家纷纷抢扯红线,并将红线系在手腕上寓意平安、吉祥。
庙会当天还有“舍饭”,就是免费分发米粥、馒头,用大锅大火熬制的米粥香气扑鼻。据说“舍饭”出自佛祖善心,吃了它能得到祝福,保佑平安。这其实也就是要让人们心存感恩,饮水思源。
要使庙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不能不对传统节目进行创新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庙会的文艺节目也是一大亮点。此次庙会上除了秦腔表演外,更有出彩的歌舞表演,这些大部分由乡村妇女自发组成的舞蹈队,伴着节奏律动起来,藏族舞、现代舞、韵律操……这些平日里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们,跳舞时精神抖擞,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周围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外,白塔寺还通过喇叭诵读《弟子规》,讲“二十四孝”等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民俗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白塔寺石牌坊大门设计布局为“北斗七星”,七根龙柱代表七颗星,右侧门柱为四个圆孔,寓意进此门的人“路路通,事事顺心”,门口有两尊“玄武”镇守,寓意保一方百姓健康平安。而“玄武”就是龟背上盘踞着一条蛇,为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神兽,摸一摸可以带来健康好运。记者看到,很多人都带着孩子专门去摸“玄武”以求平安。今年63岁的张秀梅就是专程从固原赶来的。她摸了摸“玄武”,笑着告诉记者:“只是个念想而已,并不是真要祈求什么,只是都说摸摸好,就应个景,让孩子们都顺顺利利的。”
千百年来,庙会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 延续至今。那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 “活化石”呢?在很多文献资料上,专家们把庙会等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生产力,更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只要能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支点,对传统庙会进行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升品位,有所扬弃,保留其传统文化精髓,剔除其封建迷信糟粕,就能将这一民俗活动转化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个观点也正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题记:“落雁山白塔寺,位于黑城镇四营村。南尊须弥景云寺,北敬莲花阳洼寺,西恋落霞凤凰山,为古丝路之要冲,驿马风水之宝苑也。明扛北元,设固原为九边重镇,始于山下立军马营之地,号曰四营。清朝重修白塔寺时,大雁群落于此,虽有落雁山之名。”——《落雁山白塔记》 /固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