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洪湖:1000多年前 洪湖底曾是古村落?(下)

   袁家湾发现的瓷器碎片。

  

   瓷器碎片俯拾即是。
 


    国家旅游地理 湖北荆州6月7日讯(记者 钱烨 采写/摄)
 

   袁家湾:瓷器、瓦片俯拾即是
 

  6月1日,晴。赖志清所在的袁家湾村民正在分地,插秧,由于龙虾刚刚成熟,村民普遍种植中晚稻,我们驱车抵达赖晓平声称发现村落遗址的湖边时,遗址所在土地户的罗会过正在水稻田里捡田螺。
 

  罗会过的20亩地只是遗址发现区域的一个开始,从此延伸至靠近湖水的伍家窑,西岸的周家墩都发现有陶瓷砖瓦的痕迹。
 

  据今年65岁的罗会过说,他在此耕种15年。最初开垦稻田的时候,这里还是湖区,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电排闸,才将荒地与湖区隔开。比他早一年到此开垦的叫老郭,也就是他们所处的地方,挖出来的瓷器碎片最多。可以说,几百年的砖头、瓷片,俯拾即是。
 

  在聊起此地历史时,罗会过否认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至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肯定是湖区。此消彼长的洪湖在夏季把此地淹没,秋季退水后,就出现陆地。
 

  上世纪70年代开垦之初,这里只有蒿草跟鸟窝。在收拾待耕的田罢,罗会过将我们一行人带到一处刚刚挖开养殖龙虾的渠道旁,这里集中排放着从淤泥中挖出的砖头、瓷器碎片。
 

  今年3月,赖晓平曾经陪同长江大学考古专家张玉泉教授到此调查,张认为此处的瓷器、砖瓦,可以断定古村落在不同年代都有存在,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赖本人收藏了几件完整的器形,包括一段晋代的墓砖,刻有粗糙的麻绳纹,两面很有代表性的南宋铜镜,铜镜一大一小,背面都铸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 的铭文。
 

  我在这些砖头碎片中很难再发现一个完品,不过,在罗会过收藏的一些碎瓷片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些瓷碗底部有字体。
 

  赖晓平认为,此地发现瓷片上的字体并没有透露这些瓷器是哪个窑址烧制的,因为此地应该是平民百姓的聚居区,老百姓使用的都是民窑烧制的生活日用品,不会透露太多的历史背景信息。
 

  罗会过对于这些残砖断瓦司空见惯,即使是在稻田里只要向下挖40公分,都会碰到这些瓷器、砖头碎片,这一度影响了罗会过对土地的开垦,因为底层是难以耕种的砖瓦硬地,老罗空出了很大一块土地,无法耕种。
 

  周家墩:田里有墓葬
 

  按照赖晓平的说法,袁家湾、伍家窑、周家墩三处围绕洪湖湖面的庄稼地,应该是洪湖明代之前,隔开上下洪湖那块大陆桥仅剩的一块大陆。
 

  这块大陆位于洪湖西南岸,目前从google地图上俯瞰,洪湖南北之间的距离很短,连接卢家岭与吴家棚子之间湖面只有3公里的距离。
 

  因为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围湖平地”运动,与养殖业对湖区分割,目前洪湖面积已经从建国初期的760平方公里缩减到348平方公里。湖水也不再与长江自然沟通,而是通过南岸的新堤闸与长江进行交换。
 

  赖晓平认为,也正是近些年的不断围垦与增加的人口,让本来沉寂在湖底的村落遗址再次浮出水面、变成陆地。而这些村庄的分布位置,主要集中在上下湖大陆桥上海拔稍高的地方,本地人称为“墩”。
 

  周家墩的蔡志友就声称,从袁家湾至周家墩的水网湖汊之间都是洼地,除了这两处高地以外,其他都是湖面,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平地围垦之后,这里就面目全非了。
 

  蔡志友听父辈上说,在挖面前的电排闸时,曾经掘出三口棺材,自家养螃蟹的池子,在5年前破土开挖之时也碰到了一块墓葬。蔡称,至今自己在池子里捕蟹子时,网都会勾在棺材上,但出于迷信,他没有挖人家的祖坟,也出于对死者的尊重。
 

  蔡志友说,隔着这条河对岸的一个老头那里,每次耕种到田中间的部位,都要仔细小心,听说他家田里有个大户人家的墓葬,封土层是糯米与石灰掩盖的,拉牛的犁子碰到了,都会折弯。
 

  河对岸的村民还告诉他,这里以前住着一个姓罗的大户人家,几年前,搬到监利上车湾的后代,根据族谱的记载,还跑到这里寻找祖坟,在伍家窑老生队书记的带领下,把那块平地时推倒的石碑给挖了出来,抬回了家。
 

  ■传说

  县老爷两腿一软 老县城天崩地裂
 

  我在伍家窑、周家墩、袁家湾附近出现村落废墟的湖边行走了两个小时,听到的大概都是关于“地陷”与“泥马驼县令”的传说。
 

  传说的内容大概是,洪湖一带曾经设立一个文泉县。但是因为地陷,整个县城都在一夜之间沉入了湖底,只有县老爷一个人躲过了灾难,有人说他是文曲星,可以逢凶化吉,大难不死。
 

  地陷的那个晚上,风雨交加,县老爷在县衙内看见一团火球从天井直窜到他的卧房内,火球在卧房里一阵乱飞,顿时帐子和被子就被烧燃了。县老爷慌忙跑到县衙外面,正准备叫人救火。不料外面狂风大作,飞石走沙,他在黑夜里的闪电亮光中,看见眼前山崩地裂,地直往下沉。
 

  县老爷吓得两腿一软,双膝跪倒在衙门外的狂风暴雨中。突然,一匹受到惊骇的烈马,跑到他面前立起两只前蹄咆哮嘶鸣,县老爷顾不上多想,一手就抓住了马鞍子翻身上马。他骑在马上,魂飞魄散,任马由缰飞驰而去。
 

  等到县老爷恢复神志,东方已经发白,他骑的那匹马也变成了一座泥马,最后在紧逼的湖水中化作一个土堆,阻挡了湖水的去路。
 

  蔡志友在说这个故事时,还特意提到,县老爷乘坐的那匹泥马化成土堆后,就名“官墩”。而官墩就是洪湖南岸一个地名,至今仍在。并说,现在洪湖的西面,有一个叫“死赶沟”的地方,那就是县老爷拉断马尾巴的地方。而且蔡说在天气晴朗时,洪湖中最深处的白滟湖底,很多渔民都看到过有一条很宽的青石板路。 /  长江商报消息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