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哈尔滨:犹太音乐家夫妇创办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

1925年7月,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成立时,校舍位于通江街上。
钢琴家迪龙

小提琴演奏家戈尔德施京

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师生合影
以“拯救俄罗斯音乐”的大师级人物命名
曾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国家旅游地理 黑龙江哈尔滨5月5日讯 作者:刘延年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6号有一座二层楼房,现在是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其红色的穹顶、马蹄形棂窗、六角星的装饰,无处不彰显着它是一座典型的犹太建筑。这栋房子始建于1919年,原为斯基德尔斯基犹太教会学校,是由俄国著名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
1925年 由旅哈俄侨音乐家夫妇创办
早在2000年我走街串巷拍摄老房子照片时,就曾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光顾过这里,但每一次都败兴而归。因为这栋房子附近除了树木以外,电话线、电缆线把整个建筑像用网罩起来一样,再加上街口处还有一台大变压器挡着,不论从哪个角度都拍不到理想的画面。可我又不忍放弃这么好的一栋建筑,最后不得不请电视台的朋友帮忙借来升降车,从高角度拍了一张还算满意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和《哈尔滨犹太人》一书以及办展览、出明信片时多次采用。
2002年,“波斯特杯”全国邮政歌手大奖赛在哈尔滨举行,担任此次大奖赛的评委队伍都是国内歌坛上的领军人物和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像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歌唱家李光羲、郭颂等。在这支高素质的评委中,还有一位大家都熟悉的指挥家、钢琴家滕矢初老师,他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音乐家,这次是他阔别家乡二十多年后重归故里。他向负责接待的同志提出找一个熟悉哈尔滨情况的人一起游览一下市容,省邮政工会的同志就把我介绍给了他,请我陪着转一转。当时我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哈尔滨的老房子,正处在发烧友阶段,便很高兴地答应下来。我开车拉着滕老师在南岗、道外、道里转了一大圈儿,还特地跑到这栋犹太风格的老建筑前留了个影。因为我是乐盲,在专家面前不敢多说话,只是按照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滕老师介绍说:“这栋房子是犹太风格的建筑,是1919年建造的,1925年7月旅哈俄侨在这里创办了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至于“格拉祖诺夫”是谁,我当时真的是不知道,也不敢乱说。滕老师听完我的介绍,点点头,说了句:“这里应当是音乐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回来后,我好一顿查资料,这才知道格拉祖诺夫是俄国著名音乐家,被人们誉为“拯救俄罗斯音乐”的大师级人物,40岁就出任世界著名的俄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院长,曾被前苏联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十余年间 为哈尔滨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创立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的是一对犹太人夫妇,丈夫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戈尔德施京,任校长,他早年毕业于圣彼德堡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然后又赴德国留学;夫人迪龙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20世纪初他们二人一起在德国组织音乐艺术家演出团,并到俄国高加索地区从事传播高雅音乐工作,后来又到基斯沃德斯克、皮亚蒂戈尔斯克、叶欣图克等地巡回演出获得成功,影响巨大,并被邀请到南高加索的巴库创办音乐学院,成为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1925年他们夫妇来到哈尔滨,开始创办高等音乐学校。在他们的旗下,很快聚集了一大批声乐教育家、器乐教育家,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巴松、黑管、手风琴、双簧管、小号、圆号、打击乐、歌剧班、音乐史、音乐理论等专业,完全按照俄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学校的行政领导机关是学校管理委员会,其主席由社会活动家卡西扬诺夫担任。
学校成立之初,经费不充裕。哈尔滨著名的犹太巨商、喜爱音乐的斯基德尔斯基给予了财力支持。由于校舍好、教育水平高,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到1928年,这所学校已有各种专业学生200多名。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实践和个人基本功的训练,经常排练一些柴科夫斯基、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到商务俱乐部、铁路俱乐部演出。为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来源问题,他们还组织募捐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了队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所学校为哈尔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1936年,不满日伪统治的戈尔德施京、迪龙夫妇率领一批俄侨音乐家离开了哈尔滨,去欧洲发展,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也随之停办。
如今,这座犹太建筑已修葺一新,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成为国内外到哈尔滨旅游的人,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原居哈尔滨的犹太人和老俄侨的必到之地。/黑龙江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