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灵龟石与陶渊明的柴桑故里
国家旅游地理2月26日讯 九江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但现在的九江人很难准确地说出陶渊明住在哪里,而九江县、星子县都有不同的说法。根据陶渊明的诗歌,他在庐山南北至少住过园田居、南村、西庐等地方,至于栗里、上京是否为故居,还难以定论。他的曾祖陶侃为东晋重臣,不但在九江生活过,还曾经被封为柴桑侯,所以有不少的庄园,传到陶渊明,也就拥有好几处田宅了。
2004年8月,九江市德安县吴山乡蔡河村灵龟石的村民陶相红在白鹤山上放牛时,发现一块墓碑,上刻“故公陶潜公之墓”字样。此后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多次深入考察,获得了大量资料。
灵龟石位于现在九江县、瑞昌县、德安县三县交界之处,为山地丘陵地带,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牛眠地,当地人说这里是陶渊明故居。牛眠地有大量残存的碎瓷片,明清居多,也有东晋及唐宋元时期的瓷片,说明从晋代开始这里就有人居住。根据《晋书·周光传》,陶侃少年丧父,将安葬时,家中的牛忽然不见了,他便去寻找,一个老人告诉他前面山冈有一头牛睡在那里,在那里安葬亲人,后代可以做到朝中最大的官,而旁边一座山安葬亲人,也可以出很大的官。于是陶侃把父亲葬在牛眠之处,旁边的山冈给了周访安葬亲人,周访后来也是朝廷重臣。因此,陶、周两家坟地相邻的现象,就是判断这里是否为牛眠地的重要根据,而这里有历代陶氏墓两百多座,山后就是周家历朝历代的墓。牛眠地往下两三华里,还有官保堰,相传为陶侃主修;附近还有五县庙,相传为陶氏集中向五县发放赈灾钱粮之处。
灵龟石一带有大量的明清陶氏墓葬,大约有一千多座,隐没在林莽中。“故公陶潜公之墓”的墓碑是在一座小山红花尖上发现的,在墓址前面的乱草丛中,也有一些六朝的网纹砖和钱纹砖。《名胜志》说:“陶潜家于柴桑,即今楚城乡也。去宅北三里许,有靖节墓。”如果牛眠地是陶渊明居住的地方,那么陶墓与牛眠地相距正在三里左右。相比在面阳山明朝人建造的陶渊明墓,这里的陶墓显然更早。
在陶墓另一侧山坡,还有陶渊明母亲孟氏墓,村民陶辅田老人亲眼见过墓碑,墓上尚有古樟,有五人合抱那么粗。樟树与墓碑均在”大跃进的时候被毁。在此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陶母墓的传说,因此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根据《永乐大典》《九江志》记载:“靖节祠在楚城乡,即旧居,晋置,相传始于谢康乐,本朝自元丰至嘉熙间四加修葺。”灵龟石的陶氏宗祠,看来就是柴桑故里的靖节祠。
柴桑故里靖节祠当时由圆通寺主持修复。《九江志》说:“圆通禅寺,去城南七十里。……陶潜宅在德化县西南九十里,今即其故居为靖节先生祠堂。”这个方位与德安灵龟石符合。
德安灵龟石祠堂,有一块《陶氏重建宗祠碑》,碑文大都剥落,有些可以辨认,如“大明”、“祖在吴”、“银数”以及成排的“两”、“分”等,可知祠堂由众多子孙集资建成。“大明”如果指明朝,则与碑刻的残损情况不符合,因此,当地陶氏说该祠在南朝大明年间(公元457-264)重修一次,或许有据。官府修建,只能称为靖节祠,不会称为宗祠;而家族修建,兼做祭祀之用,只会称为宗祠,而不称靖节祠。这块碑刻是家族所为,所以是《陶氏重建宗祠碑》。
靖节祠在宋朝四次重修,而灵龟石祠堂也发现了一些宋朝的文物。有砚台两方,一大一小,文物专家推断为宋代产品。宋代萧泰来《渊明祠》说:“地号古柴桑,荒祠古驿旁。”而灵龟石的祠堂就在驿道旁。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说:“祠前横小溪,溪中盘屹一石,人谓渊明醉石也。”而灵龟石距离祠堂不远处,也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长约4米,宽约2米,作为醉石也很合适。九江及附近陶氏往往以德安灵龟石为正宗,在这里的祠堂修谱。
灵龟石还有一些明清墓碑说这里是陶渊明的居住地,如嘉靖碑刻《故父陶公镇堂志》说“陶令居住长山”,道光《故妣陶门曾氏征姐孺人墓》说“自陶公渊明而来返居德安石灰冲”。灵龟石又名长山,明朝张仪尧作《自嘲》说:“少小颖异美名扬,弱冠岁贡入殿堂。不随诸君仕途旅,效陶长山种豆忙。”说长山为陶渊明种豆之处,也就是故居。崇祯德化人文德翼,有《访熊子嘉于历陵山中》诗:“为问陶潜宅,可容燕子飞。”也说这里是陶渊明的故居。
总之,德安灵龟石发现的大量文物,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已经让人觉得它很有可能就是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在陶诗中被称做西庐、古田舍,附近的田地,被称做西田、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