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西向村“红色+绿色”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距铜鼓县城32公里的三都镇西向村,四面青山环抱,错落有致的梯田与连绵起伏的山林交相辉映,风景之秀美、民风之淳朴,有如世外桃源,由此获得“铜鼓最美山村”的赞誉。

90年前,为密切配合和支援毛泽东在铜鼓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批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西向青年带领工农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活动,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90年后,为彻底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勤劳肯干、艰苦奋斗的西向村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优势,走上了以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绿色发展之路。

陈家大屋的红色记忆

在西向村东面半山腰上的羊牯坦,坐落着一栋风格古典、工艺考究、布局合理的晚清庭院式建筑。这处坐北朝南、土木结构的建筑就是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陈家大屋,也是首任中共铜鼓县委书记、著名烈士陈逸群的家宅。

8月中旬,记者慕名来到西向陈家大屋,探寻革命先烈的足迹。1905年,陈逸群出生在陈家大屋,1923在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加入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2月,宜春市境内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铜鼓支部成立,支部共有5名党员,其中支部书记陈葆元、组织委员赖怀恺、宣传委员陈逸群都是西向人。1927年6月底,中共铜鼓党团中心支部升格为中共铜鼓县委,陈逸群任书记。当年11月底,陈逸群在家中秘密组织召开中共铜鼓县委扩大会议时被捕,后被敌人押往南昌,1928年4月英勇就义,年仅24岁。1929年,陈逸群父亲陈以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修六区书记,1931年3月壮烈牺牲,时年47岁。陈逸群胞弟陈彰伦加入红军独立师,1932年5月在鄂东南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1岁。

当然,在西向,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远不止陈氏三父子。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西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满腔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浴血奋斗,牺牲了许多优秀儿女,如陈季纬、陈善伦、陈葆元、徐庭海、肖迪吉等烈士。

走进陈家大屋,还能清楚看到陈逸群粘贴在住房墙壁上宣传进步思想的旧报纸。报纸名称为《中庸报》,出版时间在1919年至1920年之间,版面显著位置刊印着“新思潮”栏目,主要传播先进思想和民主教育方面的内容。陈逸群的侄孙陈道荣介绍说:“我的二公公(爷爷)在南昌读书的时候,将大量传播先进革命思想的报纸带回家中,向家乡人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业

初秋时节,正是西向黄花梨采摘和上市的旺季,只见梨园里,颜色金黄、体形饱满的梨子挂满枝头。西向的黄花梨因水分饱、味脆甜、口感好而备受人们青睐,由此打响了“西向梨”的招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购买。

西向村生态环境好,土地肥沃,水质优良,昼夜温差大,生态保护好,非常适合栽种西瓜、黄花梨、水蜜桃等水果。当地政府借势发力,支持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陈道荣说:“以前家里一直种水稻,现在看到种梨收益不错,所以今年我大儿子就把两亩地都改种梨子了,梨树苗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

“今年全村扩种了近400亩梨子,目前西向黄花梨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00余亩。为了让村民掌握梨子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我们还请了省林科所的专家来村里讲课,现场指导。”西向村委会主任刘世民告诉记者,“我自己也带头种了100亩。黄花梨进入盛产期后,每亩年产量约4000斤,按现在梨子每斤均价3元左右计算,一亩梨子的收入有一万多元。”

为引导村民抱团发展,西向村成立了益民种养合作社,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都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除黄花梨外,还种植了有机水稻、桃李、菊花等,养殖了蜜蜂、山羊、生猪等。特别是有机水稻,村里种植面积上百亩的就有5家。坪公式组的揭明辉7年前开始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的他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今年他家种了200亩有机稻,且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每年仅有机稻谷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现在揭明辉不仅在村里盖起了小别墅,购买了小汽车,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日子越过越美。两港组的吴朝林是村里的养蜂大户,靠着100多箱蜜蜂,一年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他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蜜蜂,一起发家致富。

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6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2017年“六六”晒红节暨铜鼓县首届文化艺术节在西向村拉开帷幕,庄严的宰牲祭祀、原生态的傩舞表演、热闹的九节草龙巡游,吸引了浏阳和南昌、景德镇、新余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铜鼓是客家人聚居地,而四面环山的西向村更让客家人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扶助下,2010年,西向村成立了傩神殿理事会,负责筹办“晒红节”活动。村主任刘世民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村全靠卖树过日子,穷得叮当响。自打开发乡村旅游后,现在一到节假日,就有不少游客开车来西向游玩。尤其是在‘晒红节’前后,村里特别热闹,村民自产的土特产品也销得特别好。”

近年来,为创造洁净的环境,助推旅游业发展,西向村投入了1000多万元建设新农村、修村组公路、改电改水改厕等,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去年,西向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有关部门将在“十三五”期间支持该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现在又投入400多万元修建西向到温泉的公路,修通后我们去县城的路程比现在要缩短8公里。”刘世民充满信心地说,“路好走了,距离短了,来游玩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我们将不断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西向村绿色崛起!”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