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旅游业改革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宾阳县是南宁市的北大门,是中国的炮龙之乡,是南宁市的文化大县,也是个旅游资源富集县。截至2016年底,宾阳县已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分别是蔡氏古院景区和白鹤观旅游度假区);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广西四星农家乐1家,三星级农家乐8家;三星级旅游酒店3家,在建四星级旅游酒店1家。201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287.4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26.63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0人。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旅游投资逐年增长。目前宾阳县除了宾州古城、程思远故居、白鹤观旅游度假区、蔡氏书香古院景区、黎塘荷香人间农业观光景区、欧阳村乡村旅游区、佛子山景区、碗窑峡谷漂流、黎塘新埠乡村休闲旅游区、武陵品绿留香生态农业园、宾州天禾农业庄园、思陇龙力生态乡村旅游项目、古辣万顷香米产业示范区(宾阳漫城)等在建旅游项目外;还储备有马潭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相思潭峡谷生态观光旅游区、清水河民俗风情旅游区、陈平生态养生梅花谷乡村旅游区、古辣高山岭生态观光度假区、露圩急水村生态养生度假区等多个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旅游项目建设直接投入资金每年超过5000万元,其他与旅游有关的电力、公路、通信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投资达7000万元,整体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
二是旅游品位逐步提升。蔡氏古院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2年白鹤观旅游度假区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定;几年来相继评定了一批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广西三星级以上农家乐,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已有2家,三星农家乐达到了8家。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狂欢特色的旅游节庆。目前宾阳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
三是旅游配套综合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宾阳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即以县城总体接待服务为中心,集历史文化娱乐、游客集散于一体的接待中心;两大廊道即昆仑关—古辣廊道、宾阳县城—黎塘廊道;三大品牌即炮龙节、宾州古城、昆仑关;四大特色即炮龙民俗文化、书院历史文化、特色手工艺商品、特色旅游美食;和五大旅游区即宾州古城旅游区、昆仑关旅游区、蔡氏古院—白鹤观旅游区、程思远故居旅游区、黎塘风景旅游区的旅游格局。“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综合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规划促发展,奠定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5年宾阳提出建设成为南宁市“后书院、生态园”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定位。在建设思路上,依托优势,扬长避短,抓住特色,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以宾州古城文化和舞炮龙民间文化旅游为主打品牌,树立宾阳文化旅游主体形象。依托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走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的发展道路,即以民俗文化(其主要代表为炮龙文化和龙母文化)的深度开发为基本主线,进而带动其他自然景观的开发建设。编制完善《宾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借南宁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每年一度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辐射作用的东风,将宾阳打造成大南宁旅游圈的新亮点。
(二)以举办旅游节庆为手段,加大宣传。宾阳县利用“炮龙节”这一宾阳久远的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重头戏,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百龙舞宾州”大型“炮龙节”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新闻报道、互联网、画册等多种宣传媒体深入推介“宾阳炮龙节”,2009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宾阳炮龙节盛况。每年炮龙节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宾阳旅游观光,研究、探索“宾阳炮龙节”这一独特文化。通过工作实践,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节庆办节做法和经验,将宾阳游彩架、踩高跷、马娘、彩凤等存藏在宾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引入“炮龙节”大巡游当中,邀请明星助兴举办“炮龙节”专题文艺晚会,组织“炮龙”表演套路比赛等,既丰富了“炮龙节”的内涵,又增强了其吸引力。进而塑造了“炮龙之旅”旅游品牌主体形象,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将宾州古城、蔡氏古院景区、程思远故居、白鹤观旅游度假区、佛子山景区等人文、自然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整合,使“炮龙文化”得以延伸,并成为推动宾阳旅游发展的引擎。炮龙节接待游客高峰在2012年,当年参加宾阳炮龙节的游客达60万人次,经济收入2.5亿元。炮龙节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具中国狂欢特色节庆”。
此外,在全县16个镇里面,有条件的镇每年都相继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象甘棠镇的旅游美食节,露圩镇的四月初八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节,邹圩镇的端午节龙舟赛暨文化旅游节以及和吉镇的葡萄节等。通过在各镇举办这些具有乡土民俗气息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传承和挖掘宾阳民俗旅游文化,推进宾阳民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宾阳民俗文化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宣传宾阳旅游。
(三)整合资源,积极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宾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以后,“以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重点,以打造‘炮龙之旅’精品品牌为主体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旅游精品景区,构建具有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了旅游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并经过实施“项目建设年”的积极推动,“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的落实,旅游项目建设得到了有效推进,蔡氏古院景区、宾州古城、程思远故居、白鹤观旅游度假区、佛子山景区、荷香人间景区、欧阳村乡村旅游区先后得到开发。特别是宾州古城项目的启动建设,对推动宾阳文化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把宾阳建设成为中等城市,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宾阳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宾阳已培育形成一日游、两日游、甚至三日游线路,旅游活动带动宾阳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旅游项目建设上,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不低于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扶持。
四、主要目标
宾阳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富民兴县”目标为切入点,全力打造以“旅游六要素”为核心的产业带,不断增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宾阳县建设成为旅游知名度高、旅游产业结构合理、配套设施体系完善的中国炮龙之乡、并积极筹备竞争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五、工作思路
宾阳县旅游业紧紧依托大南宁,开发城郊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旅游产品、中高档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生态型观光旅游产品,使宾阳成为南宁市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东盟重要商务配套服务基地;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宾阳县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促进宾阳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宾阳县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类型结构,以及地形地势、旅游开发组织和管理的需要等综合考虑,宾阳县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总体构思,可概括为“12345”,即努力打造“一个中心,两大廊道,三大品牌,四大特色,五大旅游区”:
一个中心:宾阳县城中心,集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娱乐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于一体;
两大廊道:昆仑关——古辣廊道、宾阳县城——黎塘廊道;
三大品牌:炮龙节、宾州古城、宾阳漫城;
四大特色:书院历史文化、炮龙民俗文化、特色手工艺商品、特色旅游美食;
五大旅游区:宾州古城旅游区、陈平生态养生旅游区、蔡氏古宅群—白鹤观旅游区、程思远故居旅游区、黎塘特色旅游名镇旅游区。
六、下步措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战略。政府主导,统一部署,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业管理、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作用,将旅游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统筹运作发展,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同时,开发应重视以当前和未来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旅游发展趋势来决策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坚持市场导向。
(二)坚持联动战略。联动战略包括产业联动和区域联动战略。产业联动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实现宾阳县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将传统手工业、文化教育、商业、农业、房地产、加工业等联动起来,结合成产业群,打造“文化宾阳,和谐宾阳,富裕宾阳”。区域联动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大环境,宾阳县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经济优势,大力宣传,与周边的景点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宾阳县旅游业和县外区域旅游的联合,可以通过旅行社、旅游点的联合,形成“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局面。
(三)品牌推进战略。在当前国内旅游发展迅速,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作为发展县域旅游,除了区域经济、政策背景、资源丰富和质量程度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外,走“品牌化精品化”的路子,这将成为一个县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对于旅游业属于后起之县的宾阳县,显得尤其重要,更应通过品牌策略,促进旅游业从整体上形成合力,形成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和卖点。
(四)差异化特色战略。突出周边县市不同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个性,深入挖掘宾阳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开发特色鲜明或具垄断性的旅游产品,树立自身的旅游主题形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重点突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特色,特别是宾州古城的书院文化,炮龙节,特色旅游商品、特色美食等的挖掘和打造,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区建设等这些将是宾阳的最大亮点与特色。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归结一句话就是使人类的发展要与环境共存共荣。发展要以不牺牲后代的利益为原则,保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宾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旅游资源既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又能与环境保持充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