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五大人文景观

    国际旅游地理网1月11日 在新加坡看不到壮丽山水,因为岛上最高的山丘只有海拔164;在新加坡更找不到千年文化古迹,因为它独立至今仅50余年,而莱佛士在此建设自由贸易港口,也不过才200多年的光景。这个在东南亚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岛国,凭着龟兔赛跑的般的执着和意志力,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虽然称不上惊天动地,却也无人能及。
  
   景观一     面积虽小·六大民族文化区各领风骚
   
当年,莱佛士将新加坡推向自由贸易之路,吸引无数商贾移民蜂拥而来,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到阿拉伯,甚至远及欧洲、犹太和亚美尼亚等族裔,纷纷在此落脚。为了方便管理,莱佛士让不同族各自拥有独立的居住范围。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市区重建局(URA)参考莱佛士当年的建设蓝图,明确划分出四大历史保护区(Historic District),包括行政区(Civic District)、牛水车(Chinatown)、小印度(Little India)及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往东部郊区前进,马来西亚人群居在芽笼士乃(Geylang Serai),滨海的加东(Katong)则是土生华人聚集的大本营。

   在新加坡走街串巷,转个弯,不经意间就从伊斯兰教世界闯入彩色印度,从英国殖民建筑走向华人传统店屋。在这里,六种民族风情和谐相融,却又各自精彩绽放。

 

 

    景观二   填海造地·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为了顺应未来发展的土地需求,新加坡独立之后,就开始进行长远的填海造地计划。每当填海工程完成后,必须花费5年以上的时间等待土地干硬稳固,确保安全无虞,才能在上面兴建屋宅高楼。举凡樟宜机场、滨海湾饭店区等地,都是这项工程创造的伟大奇迹。

 

 

    景观三  打造百姓组屋群·彻底解决地窄人稠

    1960年以前,多数移民都窝在贫民窟或违章建筑里,新加坡独立后,建屋发展局(HDB)为了解决拥挤脏乱的生活空间,在3年内火速兴建2万多户政府组屋,安置大量贫民。当时屋内结构为一房或两房,建筑外观方正呆板,毫无特色;随着时代变迁,渐渐增为三房,以低价出售给民众,如今,新的组屋每户已扩至约130平方米,外观也开始将就设计感。目前拥有84%的新加坡居民都住在组屋里,只要前往大巴窑、淡滨尼、宏茂桥等住宅区,就能看见这种新加坡独创的建筑群。 

   
    景观四  世界宗教建筑排排站·快乐做邻居

    这是全世界罕见的人文景观。佛士、教堂、兴都庙、清真寺等宗教建筑,竟然并存于同一条街道之中,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新加坡人包容宽广的宗教胸怀,在此表露无遗。这些经典画面就分布在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实龙岗路(Serang Road)及滑铁卢街(Waterloo Street)等处。

 

 

   景观五   腹地虽小·熟食中心多到令人瞠目结舌

    Food Centre是新加坡人习以为常的饮食去处,其数量之多,总让外国游客感到吃惊。根据2004年的统计,新加坡全岛的Food Centre超过120座,熟食档更多达1.6万余摊,除了在市区密集分布外,每个组屋住宅区附近都有设立,方便居民解决三餐。当地华人称Food Centre为小贩中心、熟食中心或美食中心,座位采用开放式,没有空调,若遇用餐高峰时间,与陌生人共享一张餐桌实属稀松平常。

    走进熟食中心,每间熟食档的店面都贴着A、B、C英文字样,这些字母代表卫生高级的高低,由新加坡政府检验后颁发,其中,挂A的当然最干净,但大排长龙的店面往往都是B或C,游客不妨自行参考选择。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