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大西北秦腔同台“打擂”(图)
秦腔一响,万人空巷。在甘肃省天水市,一场为期近半个月的西北戏曲荟萃展演于29日晚落下帷幕。来自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家戏曲院团同台“打擂”,轮番献演30多台戏曲经典剧目。
此为西北戏曲荟萃展演现场。新华社发
台上唱腔嘹亮,台下掌声不断。坐在马扎上的老汉闭眼摇头,手指随梆子声轻叩膝盖;年轻的后生举着手机拍照录像,一些家长则将孩子举过头顶,眺望台上的演出。
“很多戏迷的‘标配’是一个马扎、一个锅盔、一瓶矿泉水,一坐动辄6、7个小时,过足了戏瘾。”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院长陈永胜说,每每演出结束,观众都舍不得离场,自发万人秦腔大合唱。
在天水市伏羲广场,观众们齐聚一堂,欣赏秦腔汇演。新华社发
发源于黄土高原的秦腔,唱腔高亢激昂,声音富有穿透力和力量感。秦腔的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多个领域,观众得以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龚佳佳介绍,此次“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系列活动分为西北秦腔汇演、西北地方剧种折子戏展演、戏迷争霸赛和戏曲快闪巡游四个板块,这场戏曲盛宴累计吸引线下71.5万人次参与,线上观看量更是突破2150万人次。
近年来,“跟着非遗去旅游”正在成为当前旅游新趋势,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新潜力。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星杰介绍,此次汇演期间,当地通过举办“麻辣烫嘉年华”“文创市集”等配套活动,串联戏曲展演、非遗市集和美食体验,打造“观演+消费”模式。
此次汇演期间,天水市举行了特色文创非遗市集展销活动。(受访者供图)
天水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汇演期间,天水伏羲庙广场吸引观众71.5万人次,市集销售食品、农产品、文创商品等带动旅游消费近1600万元。“白天游景区、傍晚逛市集、夜间看大戏,既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也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李星杰说。
“老技艺”如何玩出“新花样”?此次汇演期间,丰富多样的快闪巡演覆盖了天水伏羲广场、启汉楼、天水古城等文旅地标,将戏曲元素植入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让传统戏曲与市井生活碰撞出新火花。
春意盎然,玉兰花开香古巷。来自多个剧团的秦腔演员们身着扮相,与夜色玉兰来了一场“艳遇”。髯口装扮的老生大步流星、走在队伍最前头;花旦碎步前行、捻着兰花指赏花;扮相风流的小生撑伞走过,云步轻移。
“传统亦是潮流。不同扮相的演员呈现出人物的多样性格,移动式的沉浸式演出如同一场戏曲科普,让我再次感受到秦腔艺术的魅力。”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的游客肖女士说。
据介绍,活动期间,当地文旅部门还发布了“戏曲春满园,自在游天水”五大主题旅游线路,将戏曲展演嵌入天水全域文旅场景。龚佳佳表示,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艺术交流、惠民演出和文旅推广的“组合拳”正在推动传统秦腔艺术拥抱新市场,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焕发新活力。(新华社记者文静)
延伸阅读
秦腔:地理视野下的文化瑰宝
秦腔,这一源自中国西北地区的古老戏曲艺术,不仅是陕西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更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乐器配置,共同构成了秦腔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地理视野的角度,探讨秦腔的起源、发展、地域特色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秦腔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其核心地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秦腔逐渐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成为这些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秦腔的唱腔定型发展在唐朝,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富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丰富,秦腔也得以在长安(今西安)这一国际化都市中蓬勃发展。
秦腔的艺术风格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关中地区特殊的地貌形态、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共同塑造了秦腔悲壮有力、高亢激昂的艺术风格。关中平原的辽阔宽广、视野开阔,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战乱,形成了关中地区勇武好斗、豪放粗犷的区域性格。这种区域性格在秦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唱”成为了“吼”,表演动作亦粗犷有力。同时,战争时期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为秦腔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秦腔的地域特色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风格上,更融入了其语言、音乐和表演题材中。秦腔采用陕西方言,质朴粗犷,富有生活气息。其音乐融合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元素,如秦腔板胡的独特音色、锣鼓的热烈节奏等,都体现了陕西地区的音乐风格。此外,秦腔的表演题材多取材于陕西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反映了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秦腔的扩散与传播同样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秦腔文化的扩散主要是迁移扩散,依靠移民、艺人、军队和商贾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秦腔与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西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及甘肃省天水一带,南路秦腔则流行于汉中地区等。这些不同的流派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共同构成了秦腔丰富多彩的艺术体系。
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秦腔等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传承和发展秦腔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剧目内容,融合现代元素,拓展传播渠道。同时,积极开展秦腔的对外交流活动,让秦腔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综上所述,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瑰宝,其起源、发展、地域特色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地理视野下审视秦腔,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所在,更能为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