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兔子文化(图)

国家旅游地理2023年1月4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辞旧迎新,虎去兔来,2023年是我国农历兔年,当还未正式进入兔年,街头商铺已到处是各种兔子的形象,关于兔子的趣闻和典故也成了报刊热议的话题,可爱的小兔子正蹦蹦跳跳向我们走来………

兔年说兔子

中国人历来视兔子为吉祥仁兽。在卯年出生的小孩,其雅号都喜欢称“小白兔”。因此,兔年说兔很有意义。说兔先从它的特性及价值说起:兔性温和、敏捷、伶俐而又胆小。短尾、长耳、头部略像鼠,上嘴唇中间裂开,尾短而向上翘,后腿比前腿稍长,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兔子的`眼睛有红色、蓝色、茶色、黑色、灰色等各种颜色,也有的兔子左右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或许因为兔子是夜行动物,所以它的眼睛能聚很多光,即使在微暗处也能看到东西。兔的繁殖能力极强,雌兔长到8个月大时就可以生小兔了,怀孕30天后可产小兔3到10只,一年可产数次。因此,它们不但是其他食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人们喜欢狩猎的动物。兔的经济价值非常大,既是美味的肉食来源,也提供优质的毛皮,还是医学及其他科学的实验动物。

“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不多,但很有特点。例如,“逸”就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解字》等书认为“逸”字表示兔子“善逃”。这表明,兔子是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于是又有“奔逸”、“逃逸”、“逸失”、“游逸”、“隐逸”、“安逸”、“逸闻”、“超逸”等语汇。“冤”字则是替善良的兔子“鸣冤叫屈”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说:“冤,屈也。”意为兔子在网罗栅栏之下,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不能舒展。引申为冤屈。于是有“冤枉”、“不白之冤”、“鸣冤”、“申冤”等一系列词语。而兔子居有冤之首。可见可爱的兔子最值得人们同情。

兔属兔形目、哺乳纲科,由食虫动物演化而来。兔分为家兔和野兔两种,家兔是由野兔驯化成的。野兔最早出现距今约6000万年前,经过原兔类、始祖兔,到距今300万年出现近代兔。目前,世界上兔科有9类约近60种。其中我国有就草兔、东北兔、华南兔、灰尾兔、云南兔、塔里木兔、海南兔、雪兔等。其中分布最广的是草兔,也称蒙古兔。兔是群居动物,一窝一般有十几只到几十只不等,兔子繁殖力非常强,穴兔以多产而著称,一只雌兔有时一年可产6窝幼兔。

兔子耳长,听觉灵敏,嗅觉敏锐,在夜间百米之内的敌人的任何动静都休想瞒过它。它能嗅出其他动物留下的任何味道以及在什么时候留下的。兔子用它的嗅觉来分辨它的配偶儿女等。兔子眼大,但视力不强,是个典型的近视眼。为了逃命,兔子有长而发达的后肢,尤其野兔,奔跑速度非常快,每小时达七十到八十公里,跳跃能力极强,有时连虎豹也奈何它不得。兔子还是“深挖洞、广积粮”的高手。其实那都是为了不曝露目标,保护自己。我们今天看到的白兔,它是由地中海穴兔人工驯化而来。其实,在中国境内的野兔中,也有少量白兔出现,如雪兔,生活在中国长白山区,全身镐素,耳尖乌尖,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子为陆栖动物种类,一般生活在荒漠以及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热带竹林、干草原和森林地带。后来,经过人工驯养,一部份兔子变成了家兔。

中国人的兔文化

兔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诗·召南·兔置》中说:“肃肃兔罝,椓之丁丁。”意思是说,装好张张捕兔网,敲打木桩响丁当。可见在先秦或更早以前就有兔子的文字记录了。兔子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因与十二地支“卯”配属,故称为卯兔。卯时为清晨5时至7时,乃一天的开始,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这一时辰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而人们将兔子和卯时联系在一起,足见大家对兔子的喜爱和重视。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兔子相关的神话和故事,如“玉兔捣药”,据《淮南子》记载,嫦娥在升天成仙时,怀中抱着一只雪白的兔子,名为玉兔,它随主人到了广寒宫后,也羽化成仙,有了灵性。《汉乐府·董逃行》中说,在月亮之上,有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它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后可以长生不老。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许多与兔子相关的成语典故,并且形象鲜明、韵味绵长。“白兔赤乌”,是说古代神话传说中,白兔代表月亮,赤乌代表太阳,二者合在一起,多借指时间。人们还用“乌飞兔走”来形容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乌”即“金乌”,借指太阳,因传说太阳中有十三只金乌;“兔”则是“玉兔”,指月亮。可见兔子的身份很高贵。“守株待兔”,说的是一只兔子不小心撞死在树桩上,被一个农户拾到,于是他放下锄头,每天都守在那里,希望能再拾到兔子。古人借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不行的。从中也可以看到兔子的粗心大意之处。“狐死兔泣”,是说狐狸死了兔子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由此可见,兔子也很重情。“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这又说明兔子是很聪明的。

在我国文化中,还有不少成语与兔有关。如“见兔顾犬”、“狼奔兔脱”、“兔走鹘落”、“龟毛兔角”、“兔缺月沉”、“兔死狗烹”等。这些成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与兔子相关的俗语歇后语也有不少,如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看人——红眼了,兔儿吹笛子——嘴不严……

由于兔的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嗅觉发达,动作灵敏,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它是个可爱善良的形象。特别是孩子们最喜欢兔子,这是因为不仅有代代流传的“小白兔与大灰狼”的故事,有孩子们最爱玩的“小兔子拔萝卜”的游戏,还有“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白菜,蹦蹦跳跳多可爱”的经典儿歌,差不多每个小朋友都会唱,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们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

兔子还具有显赫的身份。在民间艺术领域,兔得“兔儿爷”之号,其形象为身着大将军行头的蓄须威严之长者,威风凛凛地骑坐于老虎背上,既符合“卯兔总伴寅虎来”之时令,且深含“弱可戏强”的童话精髓,可谓匠心独具,生动诙谐,所以深受儿童喜爱。

在民俗层面,兔之影响深远,俯拾即是。因形象美好,所以一直被视为瑞兽。古人认为“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并相信适逢兔年或肖兔者有步步登高之运。且一直盼望着赤兔降临,以昭大瑞。然赤毛之兔于中国未曾见获,只好冠其名于骏马,以显其崇。三国时英雄吕布之坐骑即名赤兔,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足见其于古人心目中之地位。

在我国诗海中,也不乏咏兔的诗句,如隋炀帝《望江南》诗:“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花枝”。唐代杜甫《八月十五月夜》诗:“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亳”。唐代白居易诗:“久作龙门主,多为兔苑宾”。唐代卢照邻《江中望月》诗:“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每当兔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咏兔诗,颇有韵味,也是一种文化享受!

在中国文人里,有一种兔文化最让我敬重!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化符号,赞美兔子的诗句就是其中之一。再如:李白《古朗月行》诗:“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杜甫《新婚别》诗:“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李峤《兔》诗:“汉月登秋色,梁园映雪辉”。王建《宫词》诗:“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元稹《田野孤兔行》诗:“鹰怕兔毫,犬被狐引。孤兔相须,鹰犬相尽”。苏拯《狡兔行》诗:“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梅尧臣《永叔白兔》诗:“可笑嫦娥不了事,却走玉兔来人间”。袁桷《舟中杂咏》诗:“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等。美哉!我中华千年兔文化。

巴塔哥尼亚--大马拉兔

巴塔哥尼亚--大马拉兔

白靴兔

白靴兔

北极雪兔

北极雪兔

垂耳兔

垂耳兔

凤眼西施茶杯兔

凤眼西施茶杯兔

凤眼侏儒兔

凤眼侏儒兔

福建黄兔

福建黄兔

高原兔(灰尾兔)

高原兔(灰尾兔)

荷兰兔

荷兰兔

华南兔

华南兔

灰尾兔

灰尾兔

加拿大东部棉尾兔

加拿大东部棉尾兔

可爱的安哥拉兔

可爱的安哥拉兔

可爱的高原鼠兔

可爱的高原鼠兔

可爱的公主兔

可爱的公主兔

俩只北极雪地兔在打架

俩只北极雪地兔在打架

狮子兔

狮子兔

世界上最小的茶杯兔

世界上最小的茶杯兔

世界最大兔子的兔子

世界最大的兔子

我心爱的宠物--新西兰兔

我心爱的宠物--新西兰兔

穴兔

穴兔

中国最大的兔子--喜马拉雅兔

中国最大的兔子--喜马拉雅兔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